第137章 機會終於到來(1)
預謀
恭喜你,王守仁先生,可是也就到此為止了,生活是很現實的,悟道讓人興奮,但你還是早點洗了睡吧,因為明天一早,你還要拿起鋤頭去耕你那兩塊破地,哲學是偉大的,是重要的,但你應該清楚,吃飽飯才是最大的哲學。
根據歷史導演的安排,王守仁先生還要在這裡待段時間,直到一件事情的發生改變他的命運,這中間還有幾年,我們就不陪王聖人開荒了。因為與此同時,一場好戲正在北京開演。
王守仁在荒山耕地受累,吃了苦頭,可李東陽比他還苦,自從謝遷和劉健走後,他一個人留了下來,但劉瑾畢竟是一個警惕性很高的人,他懷疑李東陽別有企圖,便不斷安排人時不時整他一下。
比如李東陽先生編了本叫《通鑒纂要》的書,這事情讓劉瑾知道了,就讓人去書裡挑毛病,想搞點文字獄玩玩,可是李東陽早有防備,一篇文章寫得密不透風,沒有什麼把柄可以抓。
劉瑾聽到彙報,反而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這是他的性格特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定要整一下李東陽,為此目的,他找來許多人,日夜翻查,終於找到了破綻。
什麼破綻呢?原來李東陽先生在書中寫了幾個別字,劉瑾據此認為他的工作態度不認真(邏輯相當嚴密),准備借機會好好地消遣他一下。
李東陽得知了這個消息,他立刻准備了應對的措施。
正當劉瑾准備下手時,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焦芳竟跑來為李東陽說情,原來李東陽給他送了禮,和他稱兄道弟,兩人關系一直不錯,礙於面子,劉瑾就放了李東陽一馬,事情就算了了。
在這個回合裡,初中生劉瑾兄到底還是沒有玩過老謀深算的李東陽博士,可見多讀書還是很有用的。
在展開艱苦鬥爭的同時,李東陽的地下工作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戰果如下:
正德二年(1507),劉瑾打算整死劉健和謝遷,一了百了,李東陽出面營救。
同年,御史姚祥、主事張偉被誣陷,李東陽出面營救。
正德三年(1508),御史方奎罵了劉瑾,劉瑾准備安排他去閻王那裡工作,李東陽出面營救。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可是李東陽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這些行為卻換來了一個十分尷尬的結局。
有一天,李東陽上朝途中,正好遇見了自己的門生羅玘,李東陽很是高興,連忙上去打招呼,可是羅玘竟然不理他,扭頭就走,唯恐和他多說一句話。李東陽十分奇怪,想找個機會問個究竟。
可還沒等到他去拉攏感情,晚上就收到了羅玘的一封信,李東陽看完之後,眼珠子差點沒掉出來。
這封信的大致意思是:人家(劉健、謝遷)都走了,你留下來有什麼意思呢,拜托你還是早點退休吧,不要在這裡丟人了,今後我也不再是你的門生,就當咱倆沒認識過,也不要和我打招呼了,實在沒空搭理你。
李東陽氣得吐了血。
可是李東陽先生,吐完之後擦擦嘴你還得接著干啊,要知道,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從來就不是個輕松的工作。
在這樣的環境下,李東陽仍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他堅信勝利終會到來。
劉瑾是一個狡猾的人,他有皇帝的支持,還有一個消息靈通的焦芳,而自己這邊,除了幾個只會空談氣節的白痴外,並沒有智勇雙全、千裡決勝的人物。
忍耐吧,忍耐吧,在適當的人選出現之前,必須忍耐。
相比而言,劉瑾可就風光得多了,自從重新改組內閣之後,他的派頭是一天大過一天,當時的大臣送奏章都要准備兩份,一份給皇帝,一份給劉瑾。
當然了,給皇帝的那份是沒有回音的,這是相當明智的,你要指望朱厚照先生按時上班批奏章,那就是白日做夢。大家只能指望劉瑾努力干活,畢竟有人管總比沒人管要好。
換句話說,在那幾年裡,大明王朝的皇帝基本姓劉,朱厚照本人都沒意見,誰還願意管閑事?
可問題在於劉瑾先生讀書不多,水平不高,處理不好國家大事,時不時還搞點貪污受賄,搞得朝政烏煙瘴氣。
但這些都是小兒科,之前的很多太監先輩都干過,劉瑾先生之所以惡名遠揚,其實是因為他的記性好。
所謂記性好,就是但凡罵過他的,就算過幾年他也記得一清二楚,比如罵過他的劉健、謝遷,已經回家養老了,他還打算把他們抓回來游游街。尚書韓文曾經彈劾過他,被免職後劉瑾還不放過他,明知他家裡窮,還要罰款,一直罰到他傾家蕩產方肯罷休。
但如果你得罪了劉瑾,聽到枷刑判決後就先別高興了,還是馬上讓家裡趕著買一口棺材吧,因為當行刑的時候,你會驚奇地發現,給你配發的那個枷具相當特別。
特別在哪裡呢?
根據史料記載,劉瑾兄為了達到用小刑、辦大事的目的,靈機一動,把枷具改造成了重達一百多斤的大家伙,這就好比在你身上掛了一個超大的啞鈴,讓你舉著這麼個寶貝四處練舉重,不壓死你不算完。
此外,劉公公還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他連自己手下的特務也信不過,別出心裁,設置了一個內行廠,這個廠連老牌特務組織東廠也不放過,經常跑去東廠上演特務抓特務的好戲。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劉瑾還實行了一條潛規則,所有大小官員,只要你進出北京城,外省到中央彙報的也好,中央去下面扶貧的也好,甭管辦什麼事,走了多遠,都得去給他送禮。
要是沒錢送禮,那你就麻煩了,後果可是很嚴重的。比如一個叫周鑰的言官,有一天出差辦事,也沒走多遠,回來的時候按規矩要送禮,可他家裡窮,沒錢。
沒錢?沒錢就把命留下吧。
這位窮官迫於無奈,最後竟然被逼自殺。
劉瑾就這麼無法無天地搞了幾年,越來越囂張,皇帝老大,他老二,可是老大不管事,所以基本上是他說了算,投靠他的大臣越來越多,勢力也越來越大,而反對他的則是殺頭的殺頭,充軍的充軍,幾乎都被他干淨利落地解決掉了,李東陽也只能苟且偷生。
天下之大,劉太監當家!
但請注意,上面我說反對劉瑾的大臣是“幾乎”被解決了,並不是“全部”,這是由於有兩個人例外。
事實上,這兩個人劉瑾不是不想解決,而是不能解決,因為這兩個人,一個他搞不定,另一個他整不死。
社會是殘酷的,競爭是激烈的,既然劉瑾先生搞不定,整不死,他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被這兩位仁兄搞定,整死。
先說說這個搞不定,這位“搞不定”兄的真名叫做楊廷和。
我們之前提到過他,現在也該輪到這位猛人上場了,他已經在後台站了很久。
我們經常把很小就會讀書寫字、聰明機靈的小孩稱為神童,要是按照這個標准,楊廷和就是一個超級神童。
楊廷和,四川新都人,生於官宦之家,如果你翻開他的履歷表,就會發現楊廷和先生保持著一項驚人的紀錄——考試紀錄。
楊廷和小時候實在太過聰明,八歲就通讀四書五經,吟詩作對,搞得人盡皆知,當地的教育局長認為讓他去當童生、讀縣學實在是多此一舉,浪費國家紙張資源,於是大筆一揮直接讓他去考舉人。
中國考試史上的一個奇跡就此誕生。
成化七年(1471),楊廷和第一次參加四川省鄉試,就中了舉人,這年他十二歲。要是範進先生知道了這件事情,只怕是要去撞牆自盡的。
第二年,十三歲的楊廷和牽著他爹的手,到北京參加了會試,同期考試的人看到這一景像,倒也不怎麼奇怪,只是聊天的時候經常會問他爹:
“你考試怎麼把兒子也帶來了?”
事實證明,中國到底是藏龍臥虎、浪大水深,在四川省出了名的楊廷和到了全國就吃不開了,這次考試名落孫山。可這位楊兄實在很有性格,他不信邪,居然就不走了,就地進了國子監讀書,放話說,不考上就不回去。
楊廷和就這樣待在北京,成為了一名北漂,但他漂得很有成就,六年後他中了進士,讀書期間還順便勾走了他的老師、國子監監丞黃明的女兒。
六年時間不但解決了工作問題,連老婆都手到擒來,真是不服都不行啊。
之後楊廷和的經歷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他二十歲被選為翰林,二十一歲翰林院畢業,三十二歲開始給皇帝講課(經筵講官),四十三歲就成為了大學士。他升官的速度用今天的話說,簡直就是坐上了直升機。
到了正德二年(1507),劉健和謝遷被趕走後,他正式進入了內閣,幫整天玩得不見人影的皇帝代寫文書,當時的聖旨大都出自於他的手筆。
楊廷和不但腦筋靈活,人品也還不錯,他很看不慣劉瑾那幫人,但又不方便明講,有一次給皇帝講課時,他突然冒出來這樣一句話:
“皇上應該學習先帝,遠離小人,親近賢臣,國家才能興盛。”
朱厚照哪有心思聽課,嗯嗯兩句就過去了。
這句話從朱厚照的左耳朵進去,從右耳朵飛走了,卻掉進了劉瑾的心裡。
小人不就是我,賢臣不就是你嗎?
這就是劉瑾先生的對號入座邏輯。
他勃然大怒,連夜寫好調令,把楊廷和調到南京當戶部侍郎,南京戶部哪有什麼事情做,只是整天坐著喝茶,這種調動其實就是一種發配、打擊報復。
可是楊廷和的反應卻大大出乎劉瑾的意料。
這位仁兄接到調令後,一點也不生氣,樂呵呵地收拾東西就去了南京。這下子劉瑾納悶了:這楊廷和貶了官還高興,到底盤算啥呢?
肯定有陰謀!
劉瑾又用上了當年對付王守仁那一招,派人暗中跟著楊廷和,看他到底玩什麼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