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書庫 歷史軍事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301章 強大,無比強大(3)

  

  可是走到半路,他發現自己的算盤打錯了。因為熊蠻子交給他的,不是遼東,而是一個空白的遼東。為保證不讓敵人搶走一粒糧,熊先生干得相當徹底,房子燒掉,水井埋掉,百姓撤走,基本上保證了千裡無雞鳴,萬裡無人煙。要這麼玩,努爾哈赤先生就不干了。他辛苦奔波,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搶東西,您把東西都搬走了,我還去干嗎?而且從廣寧到山海關,幾百裡路空無一人,很多堅固的據點都無人看守,別說搶劫,連打仗的機會都沒有。於是,當軍隊行進到一個明軍據點附近時,努爾哈赤決定:無論這些地方有多廣袤,無論這些據點有多重要,都不要了,撤退。

  努爾哈赤離開了這裡,踏上了歸途,但他不會想到,自己已經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因為四年之後,他將再次回到這裡,並為爭奪這個他曾輕易放棄的小地方,失去所有的一切。

  這個他半途折返的地點,叫做寧遠。

  堪與匹敵者,此人也

  自萬歷四十六年(1618),努爾哈赤起兵以來,短短三年時間,撫順、鐵嶺、開原、遼陽、沈陽,直至整個遼東,全部陷落。

  從楊鎬、劉綎到袁應泰、王化貞、熊廷弼,不能打的完了,能打的也完了,熊人死了,牛人也死了。

  遼東的局勢,說差,那是不恰當的,應該說,是差得不能再差,差到官位擺在眼前,都沒人要。

  比如總兵,是明軍的高級將領,全國不過二十人左右。用今天話說,是軍區司令員,要想混到這個職務,不擠破頭是不大可能的。

  一般說來,這個職務相當安全,平日也就是看看地圖,指手畫腳而已。然而,這幾年情況不同了,遼東打仗,明朝陸續派去了十四位總兵,竟然全部陣亡,無一幸免。

  總兵越來越少,而且還在不斷減少。因為沒人干,某些在任總兵甚至主動辭職,寧可回家種田,也不干這份工作。

  但公認最差的職業,還不是總兵,是遼東經略。總兵可以有幾十個,遼東經略只有一個。總兵可以不干,遼東經略不能不干。可是連傻子都知道,遼東都沒了,人都撤回山海關了,沒兵沒地沒百姓,還經略個啥?

  大家不是傻子,大家都不去。接替遼東經略的第一人選,是兵部尚書張鶴鳴。天啟為了給他鼓勁兒,先升他為太子太保(從一品),又給他上方寶劍,還親自送行。張尚書沒說的,屁股一拍,走了。

  走是走了,只是走得有點兒慢,從京城到山海關,他走了十七天。這條路線前不久我走過,坐車三個鐘頭。

  張大人雖說沒車,馬總是有的,就兩百多公裡,爬也爬過去了。這還不算,去了沒多久,這位大人又說自己年老力衰,主動辭職回家了。沒種就沒種,裝什麼蒜?

  相比而言,接替他的宣府巡撫就好得多了。這位巡撫大人接到任命後,連上三道公文,明白跟皇帝講:我不去。天啟先生雖說是個木匠,也還有點兒脾氣,馬上下達諭令:不去,就滾(革職為民,永不敘用)。不想去也好,不願去也好,替死鬼總得有人當。於是,兵部侍郎王在晉出場了。

  王在晉,字明初,江蘇太倉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這位仁兄從沒打過仗,之所以讓他去,是因為他不能不去。

  張尚書跑路的時候,他是兵部副部長,代理部長(署部事)。換句話說,輪也輪到他了。

  史書上對於這位仁兄的評價大都比較一致:什麼廢物、愚蠢,不一而足。對此,我都同意,但我認為,他至少是個勇敢的人。明知是黑鍋,依然無怨無悔、義無反顧地去背,難道不勇敢嗎?而他之所以失敗,實在不是態度問題,而是能力問題。因為他面對的敵人,是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明朝最可怕的敵人,戰場應變極快,騎兵戰術使用精湛,他的軍事能力,可與大明歷史上的任何一位名將相媲美。

  毫無疑問,他是這個時代最為強悍、最具天賦的軍事將領之一。他或許很好、很強大,卻絕非沒有對手。事實上,他宿命的克星已然出現,就在他的眼前——不止一個。

  王在晉到達遼東後,非常努力、非常勤奮。他日夜不停地勘察地形,考量兵力部署,經過幾天幾夜的刻苦鑽研,終於想出了一個防御方案。

  具體方案是這樣的,王在晉認為,光守山海關是不夠的,為了保證防御縱深,他決定再修一座新城,用來保衛山海關,而這座新城就在山海關外八裡的八裡鋪。

  王在晉做事十分認真,他不但選好了位置,還擬好了預算、兵力等,然後一並上交皇帝。

  天啟皇帝看後大為高興,立即批復同意,還從國庫中撥出了工程款。應該說,王在晉的熱情是值得肯定的,態度是值得尊重的,創意是值得鼓勵的,而全盤的計劃,是值得唾棄的。

  光守山海關是不夠的,因為一旦山海關被攻破,京城就將毫無防衛,唾手可得。雖說山海關沿線很堅固、很結實,但畢竟是磚牆,不是高壓電網,如果努爾哈赤玩一根筋,拼死往城牆上堆人,就是用嘴啃,估計也啃穿了。

  在這一點上,王在晉的看法是正確的。但這也是他唯一正確的地方,除此之外,都是胡鬧。哪裡胡鬧,我就不說了,等一會兒有人說。總之,如按此方案執行,山海關破矣,京城丟矣,大明亡矣。

  對於這一結果,王在晉不知道,天啟自然也不知道,而更多的人,是知道了也不說。

  就在一切幾乎無可挽回的時候,一封群眾來信,徹底改變了這個悲慘的命運。

  這封信是王在晉的部下寫的,並通過朝廷渠道,直接送到了葉向高的手中,文章的主題思想只有一條:王在晉的方案是錯誤的。

  這下葉大人頭疼了,他干政治是老手,干軍事卻是菜鳥,想來想去,這個主意拿不了,於是他跑去找皇帝。

  可是皇帝大人除了做木匠是把好手,其他基本都是抓瞎,他也吃不准。於是,他又去找了另一個人。

  驚天動地,力挽狂瀾,由此開始。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

  這句話,來自於一個人的傳記。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以此人的才能,恢復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信任他,將權力交給他,穩定固守現有的國土,是可以的。這是一個至高無上的評價。

  因為這句話,出於《明史》。說這句話的人,是清代的史官。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認定,在清代,這是一句相當反動的話。它的隱含意思是:

  如果此人一直在任,大清是無法取得天下的。在清朝統治下,捧著清朝飯碗,說這樣的話,是要掉腦袋的。

  可是他們說了,他們不但說了,還寫了下來,並且流傳千古,卻沒有一個人,因此受到任何懲罰。

  因為他們所說的,是鐵一般的事實,是清朝統治者無法否認的事實。與此同時,他們還用一種十分特殊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人的崇敬。

  在長達二百二十卷、記載近千人事跡的《明史》傳記中,無數為後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和別人擠成一團。

  而在這個人的傳記裡,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子孫。這個人不是徐達,徐達的傳記裡,有常遇春。不是劉伯溫,劉伯溫的傳記裡,有宋濂、葉琛、章溢。不是王守仁,王守仁的傳記裡,還搭配了他的門人冀元亨。也不是張居正,張大人和他的老師徐階、老對頭高拱在一個傳記裡。當然,更不是袁崇煥,袁將軍住得相當擠,他的傳記裡,還有十個人。

  這個人是孫承宗。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努爾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衛者,皇帝的老師,忠貞的愛國者。

  舉世無雙,獨一無二。

  在獲得上述頭銜之前,他是一個不用功的學生,一個討生活的教師,一個十六年都沒有考上舉人的落魄秀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