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書庫 歷史軍事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345章 鬥爭技術(1)

  

  辯論

  事情的發展,跟周延儒想得差不多,朝廷上下一片嘩然,崇禎也震驚了,決定召開御前會議,辯論此事。

  辯論議題:浙江作弊案,錢謙益有無責任。

  辯論雙方:

  正方,沒有責任,辯論隊成員:錢謙益、內閣大學士李標、錢龍錫、刑部尚書喬允升、吏部尚書王永光(以下省略若干人)。

  反方,有責任,辯論隊成員:溫體仁、周延儒(以下無省略)。

  崇禎元年(1628)十一月六日,辯論開始。

  所有的人,包括周延儒在內,都認定溫體仁必敗無疑。

  奇跡,就是所有人都認定不可能發生,卻終究發生的事。

  這場驚天逆轉,從皇帝的提問開始:

  “你說錢謙益受賄,是真的嗎?”

  溫體仁回答:“是真的。”

  於是崇禎又問錢謙益:

  “溫體仁說的話,是真的嗎?”

  錢謙益回答:“不是。”

  辯論陳詞就此結束,吵架開始。

  溫體仁先聲奪人,說:“錢千秋逃了,此案未結。”

  錢謙益說:“查了,有案卷為證。”

  溫體仁說:“沒有結案。”

  錢謙益說:“結了。”

  刑部尚書喬允升出場。

  喬允升說:“結案了,有案卷。”

  溫體仁吃了秤砣:“沒有結案。”

  吏部尚書王永光出場。

  王永光說:“結案了,我親眼看過。”

  禮部給事中章允儒出場。

  章允儒說:“結案了,我曾看過口供。”

  溫體仁很頑強:“沒有結案!”

  崇禎作第一次案件總結:

  “都別廢話了,把案卷拿來看!”

  休會,休息十分鐘。

  再次開場,崇禎問王永光:“刑部案卷在哪裡?”

  王永光說:“我不知道,章允儒知道。”

  章允儒出場,回答:“現在沒有,原來看過。”

  溫體仁罵:“王永光和章允儒是同伙,結黨營私!”

  章允儒回罵:“當年魏忠賢在位時,驅除忠良,也說結黨營私!”

  崇禎大罵:“胡說!殿前說話,竟敢如此胡扯!抓起來!”

  這句話的對像,是章允儒。

  章允儒被抓走後,辯論繼續。

  溫體仁發言:“推舉錢謙益,是結黨營私!”

  吏部尚書王永光發言:“推舉內閣人選,出於公心,沒有結黨。”

  內閣大臣錢龍錫發言:“沒有結黨。”

  內閣大臣李標發言:“沒有結黨。”

  崇禎總結陳詞:“推舉這樣的人(指錢謙益),還說出於公心!”

  二次休會

  再次開場,錢龍錫發言:“錢謙益應離職,聽候處理。”

  崇禎發言:“我讓你們推舉人才,竟然推舉這樣的惡人,今後不如不推。”

  溫體仁發言:“滿朝都是錢謙益的人,我很孤立,恨我的人很多,希望皇上讓我告老還鄉。”

  崇禎發言:“你為國效力,不用走。”

  辯論結束,反方,溫體仁獲勝,逆轉,就此完成。

  史料記載大致如此,看似平淡,實則暗藏玄機。

  這是一個圈套,是溫體仁設計的完美圈套。

  這個圈套分三個階段,共三招。

  第一招,開始辯論時,無論對方說什麼,一口咬定,沒有結案。

  這個舉動毫不明智,許多人被激怒,出來跟他對罵指責他。

  然而,這正是溫體仁的目的。

  

  接下來,溫體仁開始實施第二步——挑釁。

  他直接攻擊內閣,攻擊所有大臣,說他們結黨營私。

  於是大家都怒了,紛紛出場,駁斥溫體仁。

  這也是溫體仁的目的。

  至此,崇禎認定,錢謙益與作弊案有關,應予罷免。

  第三階段開始,內閣的諸位大人終於意識到,今天輸定了,所以主動提出,讓錢謙益走人,溫體仁同志隨即使出最後一招——辭職。

  當然,他是不會辭職的,但走到這一步,擺擺姿態還是需要的。

  三招用完,大功告成。

  溫體仁沒有魔法,這個世界上也沒有奇跡,他之所以肯定他必定能勝,是因為他知道一個秘密,崇禎心底的秘密。

  這個秘密的名字,叫做結黨。

  溫體仁老謀深算,他知道,即使朝廷裡的所有人,都跟他對立,只要皇帝支持,就必勝無疑,而皇帝最不喜歡的事情,就是結黨。

  崇禎登基以來,干掉了閹黨,扶植了東林黨,卻沒能消停,朝廷黨爭不斷,干什麼什麼都不成,所以最恨結黨。

  換句話說,錢謙益有無作弊,並不重要,只要把他打成結黨,就必定完蛋。

  事實上,錢謙益確實是東林黨的領袖,所以在辯論時,反方務必不斷挑事,耍流氓,吸引更多的人來罵自己,都無所謂。

  因為最後的決斷者,只有一個。

  當崇禎看到這一切時,他必定會認為,錢謙益的勢力太大,結黨營私,絕不可留。

  這就是溫體仁的詭計,事實證明,他成功了。

  通過這個圈套,他騙過了崇禎,除掉了錢謙益,所有的人都被他蒙在鼓裡,至少他自己這樣認為。

  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這場辯論的背後,真正的勝利者,是另一個人——崇禎。

  其實溫體仁的計謀,崇禎未必不知道,但他之所以如此配合,是因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當時的朝廷,東林黨勢力很強,從內閣到言官,都是東林黨,雖說就工作業績而言,比閹黨要強得多,但歸根結底,也是個威脅,如此下去再不管,就管不住了。

  現在既然溫體仁跳出來,主動背上黑鍋,索性就用他一把,敲打一下,提提醒,換幾個人,阿貓阿狗都行,只要不是東林黨,讓你們明白,都是給老子打工的,老實干活!

  當然明白人也不是沒有,比如黃宗羲,就是這麼想的,還寫進了書裡。

  但搞倒了錢謙益,對溫體仁而言,是純粹的損人不利己,因為他老兄太過討嫌,沒人推舉他,鬧騰了半天,還是消停了。

  消停了一年,機會來了,機會的名字,叫袁崇煥。

  畫了一個圈,終於回到了原點。

  之後的事,之前都講了,袁督師很不幸,指揮出了點兒問題,本來沒事,偏偏和錢龍錫拉上關系,就這麼七搞八搞,自己進去了,錢龍錫也下了水。

  在很多人眼裡,崇禎初年是很亂的,錢謙益、袁崇煥、錢龍錫,作弊、通敵、下課。

  現在你應該明白,其實一點兒也不亂,事實的真相就是這麼簡單,只有兩個字——利益,周延儒的利益、溫體仁的利益,以及崇禎的利益。

  錢謙益、袁崇煥,還有錢龍錫,都是利益的犧牲品。

  而這個推論,有一個最好的例證,袁崇煥被殺掉後,錢龍錫按規定,也該干掉,死刑批了,連刑場都備好,家人都准備收屍了,崇禎突然下令:不殺了。

  關於這件事,許多史書上都說,崇禎皇帝突然覺悟。

  我覺得,持這種觀點的人,確實應該去覺悟一下,其實意思很明白,教訓教訓你,跟你開個玩笑,臨上刑場再拉下來,很有教育意義。

  周延儒和溫體仁終究還是成功了,崇禎三年(1630)二月,周延儒順利入閣,幾個月後,溫體仁入閣。

  溫體仁入閣,是周延儒推薦的,因為崇禎最喜歡的,就是周延儒,但周兄還是很講義氣,畢竟當年全靠溫兄在前面踩雷,差點兒被口水淹死,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拉兄弟一把,是應該的。

  其實就能力而言,周延儒和溫體仁都是能人,如果就這麼干下去,也是不錯的,畢竟他們都是惡人,且手下並非善茬,換個人,估計壓不住陣。

  但所謂患難兄弟,基本都有規律,拉兄弟一把後,就該踹兄弟一腳了。

  最先開踹的,是溫體仁。

  錢龍錫被皇帝赦免後,第一個上門問候的,不是東林黨,而是周延儒。

  周兄此來的目的,是邀功,什麼皇上原本很生氣、很憤怒、很想干掉你,但是關鍵時刻,我挺身而出,在皇帝面前幫你說了很多好話,你才終於脫險雲雲。

  這種先挖坑,再拉人,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行為,雖很無聊,卻很有效,錢龍錫很感動,千恩萬謝。

  周延儒走了,第二個上門問候的來了,溫體仁。

  溫體仁的目的,大致也是邀功,然而,意外發生了。

  因為錢龍錫同志剛從鬼門關回來,且經周延儒忽悠,異常激動,溫兄還沒開口,錢龍錫就如同連珠炮般,把監獄風雲、脫離苦海等前因後果全盤托出。

  特別講到皇帝憤怒,周延儒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時,錢龍錫同志極為感激,眼淚嘩嘩地流著。

  溫體仁安靜地聽完,說了句話。

  這句話徹底止住了錢龍錫的眼淚:

  “據我所知,其實皇上不怎麼氣憤。”

  啥?不氣憤?不氣憤你邀什麼功?渾蛋!

  所以錢龍錫氣憤了。類似這種事情,自然有人去傳,周延儒知道後,也很氣憤——我拉你,你踹我?

  溫體仁這個人,史書上的評價,大都是八個字:表面溫和,深不可測。

  其實他跟周延儒的區別不大,只有一點:如果周延儒是壞人,他是更壞的壞人。

  對他而言,敵人的名字是經常換的,之前是錢謙益,之後是周延儒。

  所以在搞倒周延儒這件事上,他是個很堅定、很有毅力的人。

  不久之後,他就等到了機會,因為周延儒犯了一個與錢謙益同樣的錯誤——作弊。

  崇禎四年,周延儒擔任主考官,有一個考生跟他家有關系,就找到他,想走走後門,周考官很大方,給了個第一名。

  應該說,對此類案件,崇禎一向是相當痛恨的,更巧的是,這事溫體仁知道了,找了個人寫黑材料,准備下點兒猛藥,讓周延儒下課。

  不幸的是,周延儒比錢謙益狡猾得多,聽到風聲,不慌不忙地做了一件事,把問題搞定了,充分反映了他的厚黑學水平。

  他把這位考生的卷子,交給了崇禎。

  應該說,這位作弊的同學還是有點兒水平的,崇禎看後,十分高興,連連說好,周延儒趁機添把火,說打算把這份卷子評為第一,皇帝認為沒有問題,就批了。

  皇帝都過了,再找麻煩,就是找抽了,所以這事也就過了。

  但溫體仁這關,終究是過不去的。

  崇禎年間的十七年裡,一共用了五十個內閣大臣,特別是內閣首輔,基本只能干幾個月,任期超過兩年的,只有兩個人。

  第二名,周延儒,任期三年。

  第一名,溫體仁,任期八年。

  溫首輔能混這麼久,只靠兩個字,特別。

  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折騰。

  在此後的一年裡,溫體仁無怨無悔、鍥而不舍地折騰著,他不斷地找人黑周延儒,但皇帝實在很喜歡周首輔,雖屢敗屢戰,卻屢戰屢敗,直到一年後,他知道了一句話。

  就是這句話,最終搞定了千言萬語都搞不定的周延儒。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