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3)
宦官有專門的機構,共二十四個衙門,分別有十二監、四局、八司,其最高統領宦官才能被稱作太監。這二十四個衙門各有分工,不但處理宮中事務,還要處理部分政務。
事實上,在這些宦官衙門中,也有冷熱輕重之分,重者權傾天下,輕者輕如鴻毛。一個剛入宮的宦官要想出頭,先要看他被分在哪個部門。
如果你被分在了司禮監或是御馬監,那就先恭喜了,你的太監前途將一片光明,繼續努力下去,光宗耀祖或是遺臭萬年都是有可能的。
因為這兩個監局是權力最大的太監機構,司禮監就是專門掌管內外章奏的,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我們前面說過,皇帝把票擬的權力給了內閣,自己保留了批紅權。
而到了明宣宗時候,由於文件太多,朱瞻基自己也沒有時間看完,便會讓司禮監的人按照票擬的內容抄下來,代理自己行使批紅的權力。
這個為皇帝代筆的人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司禮監秉筆太監。
於是,天下唯一可以壓制內閣票擬權的批紅權就落在了秉筆太監的手中。
到了明朝後期,皇帝不管朝政,某些太監便會自作主張,亂發旨意,下面的官想告狀也告不了。因為你告狀的奏章最多只能告到皇帝那裡,可代皇帝批閱奏章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要告的人,那你這狀能告下來嗎?
由此可見,秉筆太監實在位高權重。
但是這位秉筆太監卻還不是權力最大的太監,在他的上頭還有一個——司禮監掌印太監。
這很好理解,在印章文化十分發達的中國,你寫再多,我不給你蓋章你也沒辦法。
而一旦司禮監掌印太監兼任了東廠太監(如馮保和魏忠賢),那就真是權傾四海,威震天下。事實上,幾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監都出自司禮監,如果當年有名監展覽館,司禮監必然是所掛畫像最多的地方。
司禮監出監才啊。
而作為一個有志氣的青年宦官,你應該以這些人為偶像,努力奮鬥,爭取名留青史!(當然一般來說都是惡名)
如果你有幸能干到司禮監掌印太監,那說明你的太監生涯已經達到了光輝的頂點,你已成為了太監中的佼佼者,是太監中的成功人士。如果你還湊巧干了些壞事,那麼你的名聲一定不限於當代,而會世代流傳下來,供眾人茶余飯後談論和唾罵。
如果你沒有能夠進入司禮監,而是進入了御馬監,那我同樣要恭喜你,這也是個好地方,雖然這裡出的名人沒有司禮監多,但也不少,比如著名的汪直、谷大用等,都是你的好榜樣。
必須說明的是,這個所謂御馬監不是管馬的,而是管理御用兵符。說到這裡大家也應該知道為什麼御馬監是個有前途的部門了。
司禮監和御馬監一文一武,成為最為顯赫的太監部門,宮中宦官無不盡心竭力,想進入這兩個部門。
有好必有壞,萬一你不幸被分到了直殿監和都知監,那你就慘了。因為這兩個監名字雖然氣派,卻只管理一件事——清潔衛生。
這兩個監不但條件艱苦,沒有人瞧得起,連辦公場所都沒有(似乎也不需要),而且秋掃落葉冬掃雪,工作十分辛苦。
這樣的部門自然是無法吸引眾多青年宦官的。
介紹完太監的奮鬥史,下面就要談太監參與政治的問題了。
在我們很多人的心目中,太監政治大概是這樣的一幕場景: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在一所陰森的房子裡,幾個面目猙獰的太監在十分微弱的燭光下進行著密謀。
一個太監奸笑(標准表情)著對旁邊的人說道:“尚書王某某阻礙我們的奪權計劃,要把他干掉!”
這時另一個太監也奸笑(保持形像)著說:“我看還是先把侍郎張某某干掉。”
最後太監頭子(一般就是最壞的那個)發話:“照計劃行事,把那些忠臣們都清除掉,然後再把皇帝換掉,我們來坐江山!”
以往人們心中的太監形像就是如此,只要一提到太監,就會和壞蛋聯系起來,然後就是朝廷中的忠臣們為了正義和理想與壞蛋們進行了不懈的鬥爭,成功了就是正義終於戰勝邪惡,失敗了就是人間悲劇。
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不是,人們往往過於關注那些所謂忠臣們的行為,卻很少發現這些大臣們的可怕之處。
之前在我們的丞相怎樣煉成的專題中,曾經對明朝的相權君權分立作了分析,並用了一個拔河的比喻,皇帝和大臣各站在繩子的兩邊,不斷地拔河,朱元璋是優秀運動員,體力好,他活著的時候,沒有人能拔得過他。
他的兒子朱棣也是運動健將,雖然設立了內閣,但還是能夠掌握主動權。
到了朱瞻基,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文官集團十分之強大,連皇帝也奈何他們不得。
在我們很多人的印像中,皇帝是想干什麼就能干什麼的,沒有人能夠管得了。可是實際上,明朝的皇帝是不容易當的,那些大臣們就像一群蒼蠅,不但要向你提意見,甚至有時候還會挖苦、諷刺你,你還不好把他怎麼樣。
明仁宗心地善良,卻因為小事被罵得氣急敗壞,他的兒子朱瞻基行為端正,只喜歡鬥蛐蛐,也被那些人當成罪狀來批判,老百姓有自己的愛好,皇帝居然不能有。
繩子那一頭是一股極其龐大的力量,那些在我們看來無比正直的大臣們有著充分的力量控制朝政,他們有學識,有謀略,有辦事能力,有很多的同門、同事。
而繩子的這一頭,只有皇帝一個人。
皇帝那所謂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在文官集團的大爺們眼中也算不得什麼,罵你、諷刺你,那是為了國家大事,那是忠言逆耳,你能說他不對嗎?
而且這些大爺們既不能殺,也不能輕易打,殺了他們,公務你自己一個人能干嗎?
勞動模範朱元璋老先生自然可以站出來說:把他們都殺光,我能干!
可是朱瞻基不能這樣說。
於是在太祖皇帝死去二十年後,繩子失去了平衡,獲得了票擬權的內閣集團變得更強大,皇帝一個人就要支撐不住了。這樣下去,他將被大臣們任意擺布。
苦苦支撐的朱瞻基一步步地被拉了過去,正在這時,他看見旁邊站著一個人,於是他對這個人說:“你來,和我一起拔!”
從此這個人就參加了拔河,並成為這場游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人的名字就叫太監。
太監更可靠
相信現在大家已經理解了皇帝的痛苦,他並非無所不能,他也要求人,大臣們飽讀詩書,卻並不那麼聽話,而要制衡這些不聽話的人,皇帝能夠選擇的只有太監。
太監真的都是壞人嗎?
至少皇帝不會這麼認為,在他看來,這些人很好,從小陪伴他一起長大,帶著他放風箏,陪著他玩耍,給他當馬騎,而且十分服從。
我們往往誤解太監和皇帝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很多自幼和太監一起成長的皇帝是把太監當成自己的親人的。換了你是皇帝,你到底是喜歡一個從小到大無話不說,十分聽話的玩伴,還是那些表情嚴肅,經常批評自己,干涉自己行為的大臣?
我想,任何一個人都會選擇前者。
明朝的文官集團的權勢已經到了十分猖狂的地步,他們不但干預朝政,批評皇帝(有些確實是故意找碴兒),還監控皇帝的私生活,不能隨便曠工出去玩兒,不能好色,不能貪杯,雖然他們自己也干這些事,卻不允許皇帝干(比如張居正)。
於是,皇帝們只剩下了一個選擇:
讓太監去制衡大臣。
如果弄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不必為王振受到的寵愛而吃驚,也不需要為劉瑾、魏忠賢等人的專權而憤憤不平。
因為他們的出現是明代政治制度發展的必然,沒有王振,還有李振,沒有劉瑾,會有徐瑾。
太監就是這樣被強行拉上皇帝的政治戰車的,他們並不是天生的奸邪小人,那些文官們的行為也未必比他們好到哪裡去,只不過他們出生低賤,且心理有些問題,所以行為比較偏激,更容易被人們反感。
在唐朝後期,宦官完全操縱國家大權,甚至可以立廢皇帝,儼然就是國家最高統治者,而在明朝,太監雖然專權結黨,但皇帝要動手解決他們,只需要寫一張小小的字條(明武宗)。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應該對明宣宗教太監讀書的目的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這位聰明的皇帝是不會干無謂的事情的。
他要培養的並不是有文化、有追求的太監,而是戰士。
為他而戰的戰士,足以對抗文官集團的戰士。
太監不過是皇帝手中的棋子,僅此而已。
就這樣,朱瞻基將他老祖宗朱元璋集中的權力又分散了出去,票擬權給了內閣,批紅權由太監代理,但必須說明的是,由於批紅權十分重要,所以歷代明朝皇帝雖然委托太監代筆,卻從未放松過對此權力的掌握,當然也有例外,以下三人就是代表:一個頑童,一個懶蟲,還有一個工程師。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穩固的政治權力體系,票擬權和批紅權的鬥爭,實際上就是文官集團和皇帝及其代理人太監的鬥爭。
換句話說,如果誰能夠同時控制票擬權和批紅權,他就是真正的皇帝!
有這樣的人嗎?
應該說,確實是有的,在我看來,有三個人做到了。雖然他們同時獲得兩大權力的途徑和原因都各不相同,但很巧的是,這三位國家實際控制者的統治時期,正好對應上面所說的那三位不抓權代表的朝代。
這三位並不姓朱的皇帝分別是:“立皇帝”、“首席活太師”、“九千歲”。
這三位仁兄也將是我們後面文章中的主角,在這裡先說一下“首席活太師”是什麼意思。
明代的最高文官不是尚書,而是三個名譽稱號——太師、太傅、太保。雖然這三個稱號都是一品,卻也有大小之分,其中以太師為最大。大家知道,所謂榮譽稱號很多時候都是送給死人的,而能夠在死後混到這三個稱號的,也是十分厲害的人。
當然也有某些更厲害的人在活著的時候就得到過這三個稱號,而第一個被封為最高文官太師的活人,正是這位掌控大權的仁兄。除此之外,他還被封為太傅,“活太師”加“活太傅”的榮譽在明代僅此一人。足見此人之強悍。
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代後期的政治格局正是在朱瞻基打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個結構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因為這似乎也是唯一能夠制衡各方力量的辦法。
別折騰了,就這麼湊合著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