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書庫 歷史軍事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247章 野心的起始(1)

  

  答案已經揭曉,原因卻發生在七年之前。

  萬歷十三年(1585),當萬歷兄步行拉練到天壇的時候,幾千裡外的日本正在鬧騰一件大事。

  豐臣秀吉在京都接受了日本天皇的冊封,成為了日本的最高官員——關白,長達二百余年的戰國時代終於結束了。

  日本是一個比較喜歡折騰的國家,天皇是掛名的,說話算數的是幕府的將軍,換句話說,是手裡有兵的人。但自1467年起,由於內部胡搞亂搞,將軍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這下子熱鬧了。

  日本的管理體制,天皇下面是將軍,將軍下面是大名。也就是各地的諸侯,既然天皇沒屁用,將軍又過了期,就輪到大名說話了。

  所謂大名,也沒個譜,在那年頭,只要你有兵有地盤,就是大名。日本國家不大,鬧事的人卻多,轉瞬之間冒出來幾十個大名,個個有名有姓,占山為王,什麼羽前羽後,越前越後,土佐中國,上總下總(全都是日本地名),看起來好似廣闊,其實許多地方也就是個縣城。

  說句寒酸話,日本歷史中大書特書的所謂戰國時代,也就是幾十個縣長(個別還是鄉長)打來打去的歷史,更諷刺的是,最後統一縣長們的,竟然是個農民。

  豐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本來在鄉下種地,後來種不下去了,就出去做小生意,正好到處打仗,他就去參了軍,在縣長大名織田信長的手下混碗飯吃。

  偏巧這人種地做生意都不行,打仗謀略倒是一把好手,從小兵干起,步兵隊長,步兵大隊長,家老,部將,一級級地升,最後成為了織田縣長的第一親信。由於這人長得很醜,和猿猴有幾分神似,所以織田縣長給他取了個外號——猴子。

  當時織田縣長已經統一了大半個日本,如無意外,等到其他縣長們被解決完,織田兄去當將軍,猴子兄應該也能混個縣長干干。

  可是猴子的運氣實在太好,1582年,織田縣長在寺廟休息的時候,被一個叫明智光秀的手下給干掉了。據說是因為當晚織田縣長嫌送上來的魚臭,把明智鄉長給罵了一頓,於是鄉長一怒之下,把縣長干掉了(就為這麼個破事,心理實在有點問題)。日本史稱“本能寺之變”。

  此時木下藤吉郎已經改名了,他先改叫木下秀吉,現在叫羽柴秀吉(最後又改成豐臣秀吉)。日本人的觀念比較開放,改個把名字那是家常便飯,不用奇怪。

  這位羽柴鄉長正在攻擊中國(日本地名)地帶的毛利縣長,得到消息後十分鎮定,秘不發喪,連夜撤軍回援。日本史稱“中國大回轉”。

  回去之後,羽柴鄉長和明智鄉長打了一仗,把明智鄉長打敗了。此後他又再接再厲,在賤岳(日本地名)擊敗了最強的競爭對手柴田勝家,獲得了織田縣長的全部地盤,史稱“賤岳之戰”。

  在和柴田鄉長的戰鬥中,羽柴鄉長的軍隊中湧現出了七名優秀的將領,他們作戰勇敢,後來被統稱為“賤岳七本槍”。

  順便提一下,本人曾經考證過,這七個人中,有幾位在戰場之上使的是刀,如此說來叫賤岳x把刀似乎也可以,不過人家說是槍那就叫槍吧。

  之所以提到這件事,是因為這七支槍裡的五支,和後來那場驚天動地的戰爭有著莫大的關系。

  此後,羽柴鄉長更是一發不可收拾,陸續打平其余縣長,最終統一日本,搞定了天皇,改名為豐臣秀吉,並自稱為太閣。

  豐臣秀吉這個人,內心相當相當之陰暗。自打成功當上鄉長,他就一直對天感嘆,俺怎麼待在了日本,在他看來,像自己這樣的天才,征服個把縣城實在顯不出威風,只有統一全世界,才能體現個人價值。

  當然,猴子兄的目的只限於征服朝鮮、中國、印度及東南亞,這並非他太過謹慎,實在是因為他一天到晚待在島上,地理知識有限,不知道什麼法國德國,對他而言,世界就那麼幾個國家而已。

  其實豐臣兄並非特例,事實證明,心理陰暗之輩一直後繼有人,後來的如近衛文麿、東條英機之流,都是一路貨,在他們的心中,從沒有什麼和平發展之類的概念,總覺得別人的比自己的好,搶劫的比生產的好,而他們的世界觀,也有著驚人的一致: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

  從爺爺開始,到孫子,再到孫子的孫子,這幫孫子幾百年來做著同一個夢,卻始終不醒,實在是難能可貴。

  而豐臣秀吉,就是這些孫子中的極品,在他統一日本之後,嘴邊開始念叨這樣一句話:

  “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這裡的唐,就是指明朝,因為唐朝時候,日本向中國派遣了很多留學生,帶走了很多技術、文化,甚至政治制度,所以日本人一直稱中國為唐。

  幾百年前,無私之援助,全力之支持,只換來今天的野心、殺戮和侵略,所以大家務必要記住一個道理:

  扶貧,是要看對像的。

  但要占據中國,必須征服朝鮮,於是他開始和朝鮮國王李昖談判,要求他們讓路,幫助自己進攻明朝。

  當時的朝鮮並不是獨立國家,而是明朝的屬國,國王要向大明皇帝稱臣,稱明朝為天朝,稱明軍為天兵。但凡國王即位、冊立世子,甚至娶老婆,都要事先向明朝報批,獲得批准之後才能做。

  所以雖然這位李昖國王是個比較糊塗的人,關鍵問題上還把握得住,他嚴詞拒絕了日本使臣。

  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豐臣秀吉隨即決定:先攻朝鮮,再占中國!

  可他還沒壯志凌雲幾分鐘,就得知了一個消息,他的養子豐臣秀次反對進攻朝鮮,理由固然是世界和平、大眾平安之類的話,但豐臣秀吉明白,這位養子是不想去賣命。

  於是他靈機一動,寫了一張紙條,派人交給了豐臣秀次。

  這張紙條充分地證明了一點:豐臣秀吉已徹底瘋狂。

  因為上面只寫了這樣一句話:

  五年之內必定攻下明國,到時你就是明國的關白!

  但事實上,他的瘋狂也是有理由的。

  客觀地講,豐臣秀吉是一個奇才。他以庶民出身,苦熬幾十年,最終一統日本,絕非尋常人物,而且此人在日本國內,向來以謀略出名,從不打無把握之戰,戰國時期曾親自指揮過幾十次戰役,除掩護撤退的必敗之戰外,他只輸過一次。

  順便說一句,他唯一戰敗的那一次,對手叫德川家康。

  在決心打這一仗之前,豐臣秀吉已經考慮了很久。

  日本人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做事認真,比如在後來中日甲午戰爭之前,他們向中國派出了大量間諜,拍攝了很多照片,北洋艦隊每條船的噸位、人員、指揮官、炮口直徑、缺點,日軍都有詳細的記錄。

  而在抗日戰爭開始前,其工作更是無與倫比,所有中國少將以上的軍官,他們都有細致的檔案留存,其個人特點、作戰方式甚至生活習慣都一清二楚。更為可怕的是,他們繪制的中國地圖,比中國人自己繪制的還要准確,連一個山丘、一口井都標得極為清晰。當年閻錫山的部隊伏擊日軍後,既不抓俘虜,也不扛彈藥,第一要務就是開始找日軍軍用地圖——拿回去自己用。

  而一貫小心謹慎的豐臣秀吉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為他想不自信都不行:

  當時的日本,剛剛實現和平統一,在此之前,國內已經打了一百多年的仗。用今天的話說,打仗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時尚,有些武士家吃飯的時候,一手拿筷子,另一只手都握著刀,只要外面招呼一聲,立馬就抄家伙出去砍人。

  而且這幫人打仗極其勇敢,每次作戰都要爭先鋒(首先發起衝鋒者),還經常為此發生糾紛,沒有當上先鋒憤然自殺的,也不在少數。

  總而言之,這是一幫亡命之徒。

  相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當時的日本,軍隊裝備已經十分先進,為了打贏對手,他們紛紛進口先進武器,大刀長矛之類的玩意兒已不吃香了,大名們紛紛長槍換鳥槍,鳥槍換大炮,加上還有汪直這類的軍火販子一個勁地往日本倒騰武器,到戰國末期,日本已擁有了大規模的火槍部隊。

  在戰術方面,日軍也有相當的進步。公元1575年,織田信長在長筱發起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對手是號稱戰國第一諸侯武田信玄的兒子武田勝賴,其部隊以騎兵為主,使用孫子兵法四如真言“風林火山”(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為軍旗,戰鬥力極為強勁。在騎兵對決無法取勝的情況下,織田信長冥思苦想,創造性地發明了三線戰術(日語:三段擊)。

  關於這一戰術,之前已經介紹過了,由於火槍部隊射程有限,且裝彈藥需要時間,故將部隊分為三線,一線開槍,二三線裝子彈,形成持續火力,對騎兵有較大殺傷力。

  雖說早在兩百多年前,明軍開國將領沐英就曾首創這一戰術,但至少在日本,織田縣長還是有專利權的,而且和後來使用同一戰術的普魯士腓特烈二世相比,他也還早了一百多年。

  整體看來,日軍的戰鬥力、軍事裝備、戰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高到豐臣秀吉足以為之而自豪。

  相對而言,日本的對手就有點疲軟了。

  朝鮮自李成桂光榮革命,成立李氏王朝後,基本就沒打過什麼仗,所謂“兩百年平寧之世,民不知兵”,部隊也就是個混飯吃的地方,軍事素質極差,連民兵都不如。

  雖說在軍事上朝鮮十分差勁,但搞起政治鬥爭來,那是一點也不消停,與明朝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的朝廷內部,分成兩大派,分別叫做“東人黨”和“西人黨”,鬧了一段之後,東人黨又分裂成“南人派”和“北人派”。東南西北都湊齊了,足可以湊一桌麻將。

  大體就是如此,反正朝鮮是亂得一塌糊塗,指南打北,不識東西。這麼個狀況,想讓人家不動你,實在是有點難。

  而日本的另一個對手,中國,就比較有趣了。

  由於沒有電報和照相機,加上當年日本窮,衣服也很土,想派間諜混入中國,很有可能被當成盲流遣返,所以關於中國的情報,來源大都要靠倭寇。

  而對豐臣秀吉影響最大的,無疑是這樣一段對話。

  1585年,豐臣秀吉剛剛當上關白後不久,無意之中見到一個人,此人姓名不詳,當年曾在汪直海盜有限公司工作過。為了解明朝實力,他找這人談了幾次話,詢問明軍實力。

  該仁兄是這樣回答的:“當年,我曾經跟著三百多人,到福建搶劫一年,所向披靡,無人可擋,最後平安而回。”(下福建過一年,全甲而歸。)

  吹完了,這位兄弟還搞了個評論:

  “明朝很害怕日本,若日軍進攻,就會如同大水崩沙,利刀破竹,無堅不摧。”(唐畏日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何城不摧!)

  除此之外,他還痛斥了明朝的政治腐敗,官員貪污,老百姓流離失所、膽小怕事等等情況。總之,明朝就是一軟柿子,不捏都會爛。

  

  應該說,這位兄弟說的可能還是真話。一般說來,去當倭寇的,不太可能是良民,大都是些社會最底層的流氓無產者,對政府不滿,那是很自然的。

  至於所謂打劫一年安然無恙,也可能是真的,倒不是他有多厲害,明軍有多無能,而是倭寇這一行本來就是游擊事業,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要真建立個根據地之類的玩意兒,估計幾天就沒了。

  唯一算得上有問題的,估計就是最後幾句話了。所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事實證明後來確實如此,不過就是換了個主語而已。

  但必須承認,豐臣對中國形勢的判斷大致是正確的。當時的中國,已經沒有開國時期的朝氣,思想混亂,組織混亂,吏治腐敗,除了幾支戚家軍那樣的模範軍隊,其余的所謂衛所部隊,由於長官吃空額,且無人抓訓練,基本都變成了農民部隊——除了種田,啥也不會。

  用戰鬥經驗豐富、基本不怕死的士兵、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戰術,去進攻政治腐敗、喜歡內鬥,且多年不打大仗的明朝,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穩贏不輸。

  所以豐臣秀吉很樂觀——實在沒有悲觀的理由。

  然而他錯了,即使他運用經濟學原理,把明朝的各種情況輸入電腦,用模型公式證明自己必定能贏,他也一定會輸。

  因為他不懂得中國人。

  幾百年後的1937年,日本人決定開戰,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可能輸。當時的日本比中國有錢,士兵比中國精銳,武器比中國先進,他們有三菱重工,有零式戰鬥機,有航空母艦。而中國內地四處是軍閥混戰,黑社會橫行,老百姓大多不認字,還怕死,重工業基本談不上,飛機能數得出來,幾條破船在長江裡晃來晃去,且人心惶惶,一盤散沙。

  所以他們告訴全世界,滅亡中國,三個月足矣。

  於是他們打了進來,於是他們打了八年,於是他們輸掉了戰爭。

  因為他們不懂得中國人。

  我們這個民族是世界上最為堅韌的民族,毫不誇張。

  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其實大多名不副實。所謂埃及,所謂兩河流域,所謂印度,在歷史長河裡,被人滅掉了n次。雅利安人、猶太人、阿拉伯人、莫臥爾人,你來我往,早就不是原來那套人馬了,文化更是談不上。

  只有中國做到了,雖然有變化,有衝突,但我們的文化和民族主體,一直延續了下來。幾千年來,無論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絕境,什麼樣的強敵,從沒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們,歷時千年,從來如此。

  這是一個有著無數缺點、無數劣根性的民族,卻也是一個有著無數優點、無數先進性的民族。它的潛力,統計學和經濟學計算不出,也無法計算。

  日本人打進來之後才驚訝地發現,僅僅一夜之間,所有的一切都變了,軍閥可以團結一致,黑社會也可以潔身自好,文盲不識字,卻也不做漢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時候也不怕死。

  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已經牢牢地刻入了我們的骨髓——堅強、勇敢、無所畏懼。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們失敗了,以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依然如此。

  從來不需要想起,也絕不會忘記,這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天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