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書庫 歷史軍事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110章 囚徒朱祁鎮(1)

  

  從此,荒涼的南宮迎來了新的主人——太上皇朱祁鎮和他的妻子錢皇後,說他們是主人也並不貼切,因為事實上,他們都是當今皇帝朱祁鈺的囚徒。

  朱祁鈺對這個意外歸來的哥哥有著極大的戒心和敵意,雖然朱祁鎮已經眾叛親離,失去所有的一切,只想過幾天舒坦日子,朱祁鈺卻連自己哥哥這個最基本的要求也不願意滿足。

  景泰元年(1450)十二月,胡濙上書要求帶領百官在明年元旦於延安門朝拜太上皇朱祁鎮,希望得到朱祁鈺的批准。

  朱祁鈺的答復是不行。

  然後他還追加了一條:“今後所有節日慶典都不要朝拜(今後正旦慶節皆免行)!”

  為了確實搞好生活服務和安全保衛工作,他還特意挑選了一些對朱祁鎮不滿的宦官來服侍這位太上皇,派出錦衣衛把南宮內外嚴密包圍。同時,朱祁鈺也周到地考慮到了環境噪音問題,為了讓自己的哥哥能夠不受打擾地生活,他命令不許放任何人進去看望朱祁鎮,他的所有生活必需品都由外界定期定時送入。

  王直、胡濙曾來此看望朱祁鎮,被這些忠實的保衛者擋了回去。他們這才意識到,這位所謂的太上皇實際上只是一個囚犯。

  朱祁鈺把事情做絕了。

  他雖然迫於壓力,沒有殺掉自己的哥哥,但也做了幾乎所有不該做的事情,給他的哥哥判了一個終身監禁。

  那個原本和氣親善的好弟弟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六親不認、心如鐵石的陌生人,這雖然是悲劇,卻也是皇權游戲的必然規則。

  住在裡面的朱祁鎮反倒是十分平靜,對他而言,活下來就已經很滿足了,他老老實實地過著弟弟給自己安排的囚徒生活,從來也不鬧事,唯一的問題在於朱祁鈺割斷了他和外界的聯系,甚至連他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不能保證。

  朱祁鎮並沒有去向朱祁鈺提出要求,因為他知道,就算提也是沒有用的,可是他又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無奈之下,錢皇後只能像普通民婦一樣,自己動手做手工活,托人拿出去換點吃穿用品(錢後日以針線出貿,以供御食)。

  只要不是黑牢,即使是囚犯,吃飯也應該不是個問題,逢年過節加個餐,沒事還能出去放放風透透氣,可是朱祁鎮連這種基本待遇都沒有,他每天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抬頭看天,和自己的妻子說說話。

  所謂的太上皇淪落到這個地步,也算是千古奇聞。

  可就是這樣的生活,他的好弟弟也不願意讓他過下去。

  南宮沒有納涼的場所,所以每逢盛夏,朱祁鎮只能靠在樹蔭下乘涼,這也算是他唯一的一點可憐的奢侈享樂。

  不久後一天,他如往常一樣,准備靠在樹下避暑,卻驚奇地發現,周圍的大樹已不見了蹤影,他詢問左右,才知道這是他的好弟弟所為。

  他苦笑著,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什麼也沒有說,便回到了酷熱的住所。

  他已經失去了一切,現在連自己的一片樹蔭也保不住。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朱祁鈺之所以要砍掉那些樹,是因為大臣高平對他說,南宮的樹木太多,便於隱藏奸細。這一說法正好合乎朱祁鈺的心意,他立刻下令砍掉南宮的所有樹木,以便監視。至於朱祁鎮先生的樹蔭,當然並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朱祁鎮終於明白,他的好弟弟是一個比也先更為可怕的敵人,也先雖然文化不高,行為粗魯,但還算是個比較講義氣的人,說話算數,而自己的這個好弟弟卻為了鞏固皇位,一心一意要把自己這個已經失去一切的人往死裡逼。

  朱祁鈺,你太過分了!

  但他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繼續這麼過下去,畢竟能活一天就是一天。

  所以他默默地忍受了下來,依然以他誠懇真摯的態度去對待他身邊的人,慢慢地,那些被安排來監視他的人也被他的真誠和處變不驚打動,成為了他的朋友。

  這其中有一個人叫做阮浪。

  阮浪是個比較忠厚的宦官,他永樂年間進宮,不會拍馬屁,也不搞投機,只是老老實實地過他的日子,在宮內待了四十年,卻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少監而已,沒人瞧得起他,這次他被派來服侍朱祁鎮,也是因為這份工作沒有人願意做。

  朱祁鎮倒是如獲至寶,他平日也沒事,正好可以和這個他從小就認識的老太監聊聊天,有一次聊得開心,他便把自己隨身攜帶的一個金繡袋和一把鍍金刀(注意,是鍍金的)送給阮浪。

  此時的朱祁鎮已經身無長物,這些所謂的禮物已經是他身上為數不多的值錢的東西,由此可見朱祁鎮確實是個誠懇待人的人。但他萬萬沒有想到,正是這個金繡袋和那把不值錢的刀送掉了阮浪的命。

  阮浪是個比較隨意的人,全然沒有想到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他收了這兩件東西,覺得沒有什麼用,便又送給了他的朋友王瑤。

  這個王瑤和阮浪一樣,只是個小官,他想也沒想就收下了。如果事情就此了結倒也沒什麼問題,偏偏這個王瑤又有個叫盧忠的朋友,他時常也會把這兩樣東西拿出來給盧忠看。

  盧忠是王瑤的朋友,王瑤卻不是盧忠的朋友。

  盧忠是錦衣衛,當他看到這兩件東西的時候,其特務本能立刻告訴了他,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

  於是他勾結自己的同事錦衣衛李善,去向朱祁鈺告密,罪名是陰謀復辟。根據就是繡袋和金刀,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兩件東西是朱祁鎮收買阮浪和王瑤的鐵證。

  朱祁鈺終於找到了借口,他立刻采取了行動。

  後面的事情就簡單了,王瑤和阮浪被抓進了監獄,嚴刑拷打,酷刑折磨,只為了從他們口中得到一句話——朱祁鎮有復辟的企圖。

  盧忠親自參加了拷打和審訊,並威脅如果供出所謂陰謀,就放了他們,因為盧忠認為即使本無此事,阮王二人也會為了自保,供出點什麼。可事實告訴他,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他那麼無恥。

  阮浪和王瑤雖然官不大,卻很有骨氣,受盡折磨也不吐一個字,直到最後被押送刑場處決,他們也沒有誣陷過朱祁鎮。

  朱祁鈺的企圖落空了,盧忠的升官夢也破滅了,阮浪和王瑤雖然人微言輕,其行為卻堪稱頂天立地,光明磊落。

  朱祁鎮又一次從懸崖邊被拉了回來。

  而當他得知那個和藹的老宦官已被自己的弟弟殺害,再也不能和他聊天的時候,他已經明白,在這場權力的游戲中,沒有棄權這一說法,只有勝利者,才有活下去的資格!

  

  朱祁鈺越來越不安了,自從他的好哥哥意外歸來後,他一直都處於擔驚受怕的精神狀態之中,他已經習慣了被人稱為皇上,已經習慣了文武百官向自己朝拜,他害怕自己已經得到的一切再次失去,所以他囚禁自己的哥哥,並尋找一切足以置其於死地的機會。

  金刀案的發生,更加深了他的這種恐懼,自此之後,他的行為越來越偏激,越來越過分。

  為了斬草除根,免除後患,朱祁鈺已經打定主意,就算不殺掉朱祁鎮,也要廢掉他的兒子,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把帝國未來的繼承人換成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是的,只有這樣,我才能安心在這張龍椅上坐下去。

  可這件事情不是一般的難,因為早在朱祁鈺被臨時推為皇帝之前,老謀深算的孫太後早已立了朱見深為太子,並言明將來一定要由朱見深繼承皇位,當時朱祁鈺本人也是同意了的。雖說朱祁鈺本人可以翻臉不認賬,但他眼前還有一道難關必須要克服,那就是得到大臣們的支持。

  可是自古以來,廢太子之類的事情都是不怎麼得人心的,要大臣們支持自己,談何容易!他苦苦思索著方法,卻始終不得要領,正在這時,他的親信太監興安為他出了一個絕妙的“好主意”。

  不久之後的一天,朱祁鈺召集內閣成員開會,當時的內閣成員共六人,分別是首輔陳循、次輔高穀、閣員商輅、江淵、王一寧、蕭鎡,這六個人就是當時文官集團的頭目。

  他們進宮拜見朱祁鈺,行禮完畢後,等著聽皇帝陛下有什麼吩咐,可是等了半天,坐在上面的這位仁兄卻始終一言不發。

  過了好一會兒,皇帝陛下終於支支吾吾地說話了,可講的內容都是些如你們工作干得好、辛苦了之類的話。

  這六位大臣都是官場中久經考驗的人物,個個老奸巨猾,一聽朱祁鈺的口氣,就明白這位皇帝有很重要的話要說。他們面帶笑容,嘴上說著不敢不敢,腦子裡卻在緊張地盤算著。作好了應對的准備。

  可朱祁鈺說完這些套話後,竟然宣布散會,搞得他們都摸不著頭腦,難不成這位皇上染了風寒,神志不清,說兩句廢話,存心拿自己開涮?

  但不久之後,他們就知道了答案,散會後興安分別找到了他們,給他們每個人送錢。具體數額是:首輔陳循、次輔高穀每人一百兩銀子,其余四位閣員每人五十兩銀子。

  只要具備基本的社會學常識,你應該已經猜到那位太監興安給皇帝陛下出的“好主意”就是行賄。

  皇帝向大臣行賄,可謂是空前絕後,而行賄的數額也實在讓人啼笑皆非,竟然只有一百兩!

  這就是興安先生盡心竭力想到的好辦法,千古之下,仍讓人匪夷所思,感嘆良久。看來小時候好好讀書實在重要,這樣將來即使做太監也能做個有文化有見識的太監。

  這六位仁兄拿著這點銀子,著實是哭笑不得。雖然明朝工資低,但這些重臣們自然有各種各樣的計劃外收入,怎麼會把這點錢放在眼裡。但他們明白,別的錢可以不收,這筆錢不能不要,這可不是講廉潔的時候,不收就是不給皇帝面子。

  收下了錢,他們得知了皇帝的意圖:改立太子。

  不管是誰的錢,收下了錢,就要幫人辦事,這條原則始終都是適用的,更何況是皇帝的錢,六位大臣就算再吃黑也不敢黑皇帝陛下,於是他們紛紛表示同意,並建議馬上再立太子。

  興安搞定了這六位大人,便繼續在群臣中活動,具體說來就是送錢,當然數額和之前差不多。出乎他意料的是,事情竟然十分順利,群臣紛紛收下了錢,同意了改立太子的倡議。這自然不是因為收了那點錢的緣故,只是大家都知道朱祁鈺的目的,不敢去得罪他而已。

  倒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裝糊塗,吏部尚書王直就發揚了他老牌硬漢的本色。他萬沒有想到,皇帝竟然出此下策,公然向大臣行賄,所以當別人把他那份錢拿給他時,他拍著桌子,捶胸頓足喊道:“竟然有這種事,我們這些大臣今後怎麼有臉見人啊!”

  有沒有臉見人都好,反正事情最終還是辦成了。景泰三年(1452)五月,朱祁鎮的最後希望——皇太子朱見深被廢,朱祁鈺之子朱見濟繼任太子。在朱祁鈺看來,千秋萬世,就此定局。

  但他想不到的是,就在他風光無限的時候,一股潛流也正在暗中活動,而這股潛流的核心是一個滿懷仇恨和抱負的人。

  八月十八日,另一個人的命運

  讓我們回到四年前的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就在那一天,於謙挺身而出,承擔了挽救帝國的重任,為萬人推崇,並從此開始了他人生中最為光輝的歷程。

  但就在那一天,另一個人的命運也被徹底改變。

  “而今天命已去,唯有南遷可以避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