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書庫 歷史軍事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368章 選擇(1)

  

  明朝的道路就此確定,不妥協,不退讓。

  相應的結果也很確定,皇太極帶著兵,再次攻入關內,開始搶掠。

  這次入關的,可謂豪華陣容,清朝最能打的幾個,包括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岳托,全都來了,只用三天,就打到密雲,京城再度戒嚴。

  要對付猛人,只能靠猛人,崇禎隨即調祖大壽進京,同時,他還命令陝西的孫傳庭、山東的劉澤清進京拉兄弟一把。總之,最能打仗的人,他基本都調來了。

  但問題在於,祖大壽、孫傳庭這類人,雖然能力很強,但有個問題——不大服管。特別是祖大壽,自從袁崇煥死後,他基本上就算是脫離了組織,誰當總督,都不敢管他,當然,他也不服管。

  對這種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為,崇禎很憤怒,但後果不嚴重,畢竟能打的就這幾個,你要把他辦了,自己提著長矛上陣?

  但不管終究是不行的,崇禎決定,找一個人,當前敵總指揮。

  這個人必須能力強、戰功多、威望高,威到祖大壽等猛人服氣,且就在京城附近,說用就能用。

  滿足以上條件的唯一答案,是盧像昇。

  崇禎十一年(1638),盧像昇到京城赴任。

  他趕到京城,本來想馬上找皇帝報到,然而同僚打量他後,問:“你想干嗎?”

  之所以有此一問,是因為這位仁兄來的時候,父親剛剛去世,尚在奔喪,所以沒穿制服,披麻戴孝,還穿著草鞋。如果這身行頭進宮,皇帝坐正中間,他跪下磕頭,旁邊站一堆人,實在太像靈堂。

  換了身衣服,見到了崇禎,崇禎問,現在而今,怎麼辦?

  盧像昇看了看旁邊的兩個人,只說了一句話:主戰!

  站在他身邊的這兩人,分別是楊嗣昌、高起潛。

  這個舉動的意思是,知道你們玩貓膩,就這麼著!

  據說當時楊嗣昌的臉都氣白了。

  崇禎倒很機靈,馬上出來打圓場,說和談的事,那都是謠傳,是路邊社,壓根兒沒事。

  盧像昇說,那好,我即刻上陣。

  第二天,盧像昇赴前線就任,就在這一天,他收到了崇禎送來的戰馬、武器。

  其實崇禎送來這些東西,只是看他遠道而來,意思意思。

  然而,盧像昇感動了,他說,以死報國!

  就如同九年前,沒有命令,無人知曉,他依然率軍保衛京城。

  他始終是個單純的人。

  幾天後,盧像昇得知,清軍已經逼近通州,威脅京城。

  當時他的手下只有三萬多人,大致是清軍的一半,而且此次出戰的都是清軍主力,要真死磕,估計是要休息的,所以大多數識時務的明軍將領都很消停,能不動就不動。

  然而,盧像昇不識時務,他分析形勢後,決心出戰。

  盧像昇雖然單純,但不蠢,他明白,要打,白天是干不動的,只能晚上摸黑去,夜襲。

  在那個漆黑的夜晚,士兵出發前,他下達了一條名垂青史的軍令:

  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

  趁著夜色,盧像昇向著清軍營帳,發起了進攻。

  進攻非常順利,清軍果然沒有提防,損失慘重,正當戰況順利進行之時,盧像昇突然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他的後軍沒有了。

  按照約定,前軍進攻之後,後軍應盡快跟上,然而,他等了很久,也沒有看到後軍。雖然現在還能打,但畢竟是趁人不備,打了一悶棍,等人家醒過來,就不好辦了,無奈之下,只能率前軍撤退。

  盧像昇決定夜襲時,高起潛就在現場。

  作為監軍太監,高起潛並沒有表示強烈反對,他只是說,路途遙遠,很難成功,盧像昇堅持,他也就不說了。

  但這人不但人陰(太監),人品也陰,暗地裡調走了盧像昇的部隊,搞得盧總督白忙活半天。

  差點兒把命搭上的盧像昇氣急敗壞,知道是高起潛搞事,極為憤怒,立馬去找了楊嗣昌。

  這個舉動充分說明,盧總督雖然單純,腦袋還很好使,他知道高起潛是皇帝身邊的太監,且文化低,沒法講道理,要講理,只能找楊嗣昌。

  在楊嗣昌看來,盧像昇是個死腦筋,沒開竅,所以見面的時候,他就給盧像昇上了堂思想教育課,告訴他,議和是權宜之計,是偉大的、是光榮的。

  盧像昇只說了一句話,就讓楊嗣昌閉上了嘴。

  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單純的盧像昇,有時似乎也不單純。

  “我手領上方寶劍,身負重任,如果議和,當年袁崇煥的命運,就要輪到我的頭上!”

  袁崇煥這輩子最失敗的地方,就是不講政治,相比而言,盧像昇很有進步。

  九年前,他在北京城下,親眼看到了袁崇煥的下場,那一幕,在他的心裡,種下了難以磨滅的印像。他很清楚,如果議和,再被朝裡那幫言官扯幾句,漢奸叛徒的罪名,絕對是沒個跑。

  與其死在刑場,不如死在戰場,他下定了決心。

  楊嗣昌也急了,當即大喝一聲:你要這麼說,就用上方寶劍殺我!

  盧像昇毫不示弱:

  要殺也是殺我,關你何事?如今,只求拼死報國!

  楊嗣昌沉默了,他明白,這是盧像昇的最後選擇。

  盧像昇想報國,但比較惡搞的是,崇禎不讓。

  事實上,盧像昇對形勢的分析是很准確的。因為夜襲失敗,朝廷裡那幫吃飽了沒事干的言官正准備彈劾他,漢奸、內奸之類的說法也開始流傳,如果他同意和談,估計早就被拉出去一刀了。

  更麻煩的是,崇禎也生氣了,因為盧像昇上任以來,清軍依然囂張,多處城池被攻陷,打算換個人用用。

  此時,一位名叫劉宇亮的人站了出來,說,我去。

  劉宇亮,時任內閣首輔,朝廷重臣,國難如此,實在看不下去,極為激動,所以站了出來。

  崇禎非常高興,大大地誇獎了劉大人幾句。

  等皇帝大人高興完了,劉大人終於說出了話的下半句:我去,閱兵。

  崇禎感覺很抑郁,好不容易站出來,搞得這麼激動,竟然是涮我玩的?

  其實這也不怪劉首輔,畢竟他從沒打過仗,偶爾激動,以身報國,激動完了,回家睡覺,誤會而已。

  但崇禎生氣了,生氣的結果就是,他決定讓劉首輔激動到底,一定要他去督師。

  關鍵時刻,楊嗣昌出面了。

  楊嗣昌之所以出頭,並非是他跟劉首輔有什麼交情,實在是劉首輔太差,太沒水平,讓這號人去帶兵,他自己死了倒沒啥,可惜了兵。

  所以他向皇帝建議,劉首輔就讓他回去吧。目前在京城裡,能當督師的,只有一個人。

  崇禎知道這個人是誰,但他不想用。

  楊嗣昌堅持,這是唯一人選。

  崇禎最終同意了。

  三天後,盧像昇再次上任。

  此時,清軍的氣勢已經達到頂點,接連攻克城池,形勢非常危急。

  然而,盧像昇沒有行動,他依然按兵未動。

  因為此時他的手下,只有五千人,楊嗣昌講道理,高起潛卻不講,陰人陰到底,調走了大部主力,留下的只有這些人。

  打,只能是死路一條,盧像昇很猶豫。

  就在這時,他得知了一個消息——高陽失陷了。

  高陽,位處直隸(今河北),是個小縣城,沒兵,也沒錢。然而,這個縣城的失陷,卻震驚了所有的人。

  因為有個退休干部,就住在縣城裡,他的名字叫孫承宗。

  他培養出了袁崇煥,構建了關寧防線,阻擋了清軍幾十年,熬得努爾哈赤(包括皇太極)都掛了,也沒能啃動。無論怎麼看,都夠意思了。

  心血、才華、戰略、人才,這位舉世無雙的天才,已經奉獻了所有的一切,然而,他終將把報國之誓言,進行到人生的最後時刻。

  清軍進攻的時候,孫承宗七十六歲,城內並沒有守軍,也沒有將領,更沒有糧草,彈丸之地,不堪一擊。

  很明顯,清軍知道誰住在這裡,所以他們並沒有進攻,派出使者,耐心勸降,做對方的思想工作,對於這位超級牛人,可謂是給足了面子。

  而孫承宗的態度,是這樣的,清軍到來的當天,他就帶著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牆,開始堅守。

  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數千百姓,無一人逃亡,准備迎敵。

  每次看到這裡,我都會想起黃道周,想起後來的盧像昇,想起這幫頑固不化的人,正如電影《集結號》裡,在得知戰友戰死的消息後,男主角嘆息一聲的那句台詞:

  老八區教導隊出來的,有一個算一個,都他媽死心眼。

  黃道周和孫承宗應該不是教導隊出來的,但確實是死心眼。

  

  失望的清軍發動了進攻,在堅守幾天後,高陽失守,孫承宗被俘。

  對於這位俘虜,清軍給予了很高的禮遇,希望他能投降,當然,他們自己也知道,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被拒絕之後,他們毫無意外,只是開始商量,該如何處置此人。

  按照尋常的規矩,應該是推出去殺掉,成全對方的忠義,比如文天祥等,都是這麼辦的。

  然而,清軍對於這位折磨了他們幾十年的老對手,似乎崇拜到了極點,所以他們決定,給予他自盡的權利。

  孫承宗接受了敵人的敬意,他整頓衣著,向北方叩頭,然後,自盡而死。這就是氣節。

  消息很快流傳開來,舉國悲痛。

  崇禎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日,聽說此事的盧像昇,終於下定了決心。

  此前,他曾多次下令,希望高起潛部向他靠攏,合兵與清軍作戰,但高起潛毫不理會。而從楊嗣昌那裡,他得知,自己將無法再得到任何支援。他的糧草已極度缺乏,兵力僅有五千,幾近彈盡糧絕。

  而清軍的主力,就在他的駐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鋒芒正銳。

  弄清眼前形勢的盧像昇,走出了大營。

  和孫承宗一樣,他向著北方,行叩拜禮。

  然後,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作戰多年,身經幾十戰,無一敗績,今日彈盡糧絕,敵眾我寡,而我決心已定,明日出戰,願戰者隨,願走者留,但求以死報國,不求生還!

  十二月二十一日,盧像昇率五千人,向前進發,所部皆從,無一人留守。

  出發的時候,盧像昇身穿孝服,這意味著,他沒有打算活著回來。

  前進至鉅鹿時,遭遇清軍主力部隊,作戰開始。

  清軍的人數,至今尚不清楚,根據史料推斷,至少在三萬以上,包圍了盧像昇部。

  面對強敵,盧像昇毫無畏懼,他列陣迎敵,與清軍展開死戰,雙方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戰況極為慘烈,盧像昇率部反復衝擊,左衝右突,清軍損失極大。

  在這天臨近夜晚的時候,盧像昇明白,敗局已定了,他的火炮、箭矢已經全部用盡,所部人馬所剩無幾。

  但他依然揮舞馬刀,繼續戰鬥,為了他最後的選擇。

  然後,清朝官員編寫的史料告訴我們,他非常頑強,他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奮戰。他也很勇敢,自己一人,殺死了幾十名清兵,但他還是死了,負傷力竭而死,盡忠報國而死。

  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盧像昇雖然位高權重,卻很年輕,死時,才剛滿四十歲。

  他死的時候,身邊的一名親兵為了保住他的屍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他所部數千人,除極少數外,全部戰死。

  我再重復一遍,這就是氣節。

  在明末的諸位將領中,盧像昇是個很特殊的人,他雖率軍於亂世,卻不擾民、不貪污,廉潔自律,堅持原則,從不妥協。

  《中庸》有雲:

  “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

  無論這個世界多麼混亂,堅持自己的信念。

  我欽佩這樣的人。

  幽默

  記得不久前,我去央視《對話》節目做訪談,台下有位觀眾站起來,說,之前一直喜歡看你的書,但最近卻發現了個問題。

  什麼問題?

  之前喜歡看,是因為你寫的歷史很幽默、很樂觀,但最近發現你越來越不對勁兒,怎麼會越來越慘呢?

  是啊,說句心裡話,我也沒想到會這樣。應該改變一下,這麼寫,比如崇禎沒有殺袁崇煥,皇太極繼位的時候,心髒病突發死了,接班的多爾袞也沒蹦幾天,就被孝莊干掉了,然後孤兒寡母在遼東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進入山林後,沒過幾天,由於水土不服,也都過去了。

  然後,偉大的大明朝終於千秋萬代,崇禎和他的子孫們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

  是的,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歷史的真相。

  歷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範圍內,都沒有什麼大團圓結局。

  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它都無法改變。

  它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既成事實,拉到醫院急救都沒辦法的事實。

  我感覺自己還是個比較實誠的人,所以在結局即將到來之前,我想,我應該跟您交個底。客觀地講,無論什麼朝代的史書,包括明朝在內,都不會讓你覺得輕松愉快,一直以來,幽默的並不是歷史,只是我而已。

  雖然結局未必愉快,歷史的講述終將繼續,正如歷史本身那樣,但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將延續特長,接著幽默下去,不保證你不難受,至少高興點兒。

  忽悠

  正如以往,清軍沒有長期駐守的打算,搶了東西就跑了,回去怎麼分不知道,但被搶的明朝,那就慘了。

  首先是將領,盧像昇戰死,孫傳庭、洪承疇全都到了遼東,准備防守清軍,我說過,這是拆了東牆補西牆,沒辦法,不拆房子就塌了。

  其次是兵力,能打仗的兵,無論是洪兵,還是秦兵,都調到遼東了。

  所以最後的結果是,東牆補上了,西牆塌了。

  說起“忽悠”這個詞,近幾年極為流行。有一次我跟人聊天,說起這個詞,突然想起若有一天,此詞衝出東北,走向世界,用英文該怎麼解釋,隨即有人發言,應該是cheat(欺騙)。

  我想了一下,覺得似乎對,但不應該這麼簡單,畢竟如此傳神的詞,應該有一個傳神的翻譯。苦思冥想之後,我找到了一個比較恰當的翻譯:hereandthere。

  回想過去十幾年,自打學習英語以來,我曾翻譯過不下兩篇英語文章,雖然字數較少(三百字左右),但回望短暫的翻譯生活,我認為這個詞是最為恰當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