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書庫 歷史軍事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50章 你死我活的戰爭(2)

  

  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陳暉與朱棣的軍隊竟然擦肩而過,未曾相遇。但當陳暉經過朱棣曾經的行軍路線時,發現了大量的馬蹄印和行軍痕跡。終於找到敵人了!陳暉異常興奮,沿著痕跡一路跟隨朱棣的軍隊,他沒有馬上動手,而是准備靠近本軍大本營後來一個前後夾擊。

  應該說這個計劃本來是不錯的,但可惜陳暉不是藍玉,而朱棣更不是捕魚兒海邊的北元皇帝。就在陳暉發現朱棣後不久,朱棣就察覺到自己被跟上了,他也沒有和陳暉廢話,派遣新進的朵顏騎兵去攻擊陳暉。這些蒙古人剛收了朱棣的好處,正想找個機會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他們三下五除二,把陳暉的一萬士兵全部打垮,陳暉本人算是運氣不錯,逃了回去。

  這一戰大大增強了北軍的士氣,很快北軍就到達了李景隆的大本營鄭村壩,已經得到消息的李景隆整備好了軍隊,准備迎戰他的這位兒時伙伴。而朱棣也將在這裡給他這位紙上談兵的表侄上一堂真正的軍事理論課。

  鄭村壩之戰就此開始,朱棣派出最強的朵顏三衛以中央突破戰術直衝南軍大營,這些蒙古騎兵果然名不虛傳,以萬軍不當之勢連續攻破南軍七營,打得南軍四散奔逃,這也深刻地說明,只要給得起價錢,是能夠請來好外援的。

  南軍雖然慘敗,但畢竟實力尚存,在經過一番整頓後,逐漸穩住陣腳,開始與北軍作戰。幾十萬人奮死拼命廝殺,打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戰局陷入僵持狀態對朱棣是不利的,因為他並不適合打消耗戰,為了能夠盡快解決戰鬥,他向身邊的人征求作戰意見。

  此時一個叫馬三保的人明確指出,南軍的要害就在於李景隆的中軍,只要李景隆移動位置,便可趁其立足未穩之機以奇兵左右夾擊,定可獲勝。朱棣經過思考,采納了馬三保的意見,並任命馬三保為部將,一同參加戰鬥。此時已經天黑,李景隆果然按捺不住,親自帶領中軍前來作戰,朱棣立刻派出奇兵從其兩翼發動猛烈攻擊,李景隆果然抵擋不住,敗下陣來。

  由於雙方都損失太大,不久之後達成默契,各自收兵。朱棣借著這個機會安頓好了士兵,准備明天的大戰。然而他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李景隆遠比他想得還要無能,他不但沒有軍事才能,還膽小如鼠,以往從父親口中聽來的戰場慘況,他一直並不在意,但等到自己親眼見到殘酷屠殺的場面,他才真的被震懾住了。

  這不是玩笑,也不是清談,這是幾十萬人的廝殺,是無數生命的毀滅,戰爭不應該是這樣的,它應該如兵書上所說,運籌帷幄,決勝千裡,那是何等的神氣活現!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是不會獲勝的,這不是我應該待的地方。

  李景隆打定主意,連夜南逃,按說這也算是保存實力的一種方式,因為估計他確實也打不過朱棣,但此人可惡之處在於,他只顧自己逃跑,卻忘記通知還在圍攻北平的士兵!

  那些攻打北平的仁兄也真是可憐,遇到這麼個破天氣,又攤上這麼個破主帥,豈有不敗之理。在城內城外的圍攻下,攻城部隊全線崩潰。

  至此,鄭村壩戰役以李景隆的徹底失敗、朱棣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此戰對很多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這場戰役中,李景隆用實際行動表明了他的無能名聲並非虛傳,也算是證明了自己。朱棣獲得了大量生力軍並初步確立了戰場的主動權。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借助北平防御戰的勝利獲得了父親的重視和喜愛,積累了政治資本。

  而那位叫馬三保的人也因在此戰中的優秀表現為朱棣所重用,並引為心腹,此人出生時父母以世道平和、平安成長之意,曾給他取名為和,又由於他在鄭村壩立下大功,被朱棣賜姓“鄭”。

  此後他便改名為鄭和。

  第二次機會

  戰敗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子澄的耳中。他十分驚慌,因為李景隆是自己推薦的,如果李景隆倒霉,自己也會被拖下水。他經過仔細思考,下定決心隱瞞真實情況,保住李景隆的指揮位置。

  既然已經把寶押在了李景隆身上,就只能和他一起走到黑了,李景隆,我再信你一次!

  慘敗後的李景隆終於有點清醒了,他算是明白了打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是風花雪月,不是夜臥談兵,而是刀劍刺入身體時那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是四處噴濺的鮮紅的血,是垂死士兵聲嘶力竭的慘叫聲。

  李景隆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我真的能夠戰勝朱棣嗎?但是無論他怎麼想,只要朝廷沒有命令撤換指揮官,他還是幾十萬人的統帥。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沒有其他辦法了,且把死馬當活馬醫吧。

  戰敗之後,李景隆退到德州,整頓自己的部隊,並在這裡准備下一次的決戰。

  他很清楚,雖然他可以以勝敗乃兵家常事來開脫自己,但如果他再次失敗,那可就不是常事了。手握幾十萬重兵卻不斷輸給人數少於自己的北軍,別說回到京城無法交代,就連部下的臉色也是不會好看的。

  他畢竟是名將李文忠的兒子,他還是要面子的。只要擊敗朱棣,就一定能挽回自己的聲譽。

  可是擊敗朱棣又談何容易。很明顯,這位兒時伙伴的軍事能力要遠遠強於自己,手下的士兵雖然不如自己的多,質量卻比自己的高,還有那些殺人不眨眼的蒙古騎兵,這實在是一個可怕的對手,要想擊敗他,必須尋求幫助。

  找誰來幫助自己呢?這個世上有人可以與朱棣匹敵嗎?答案是肯定的,李景隆找到了可以為他打敗朱棣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確實找對了人。

  李景隆的心裡總算是有了底,他開始認真謀劃進攻的准備。

  其實在李景隆看來,自己打不過朱棣的主要原因在於自己能力不如朱棣,而且南軍的實力也比不上北軍。不可否認,這些都是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他和朱棣之間的根本差距在於決心。

  此時,勝利的朱棣正面帶笑容慶祝自己的勝利,但他的內心仍然是忐忑不安的。他很明白,對他而言,每一次戰鬥都是決戰,從他起兵的那一刻起,自己就已經背上了反賊的罪名。除了那幾個唯恐天下不亂的心腹外,天下是沒有幾個人支持他的。

  面前這些興高采烈的部下真的信得過嗎?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在某一個夜晚把我的腦袋拿去求一個官位?我有著過人的軍事天賦,我的鐵蹄曾踏遍蒙古、縱橫千裡,但我並不是皇帝,我可以擊敗朱允炆十次,他依然是皇帝,但朱允炆只要擊敗我一次,我就可能永不翻身,淪為死囚!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不得不玩一場絕對不能輸的游戲。

  在死神陰影籠罩下的朱棣必須面對新的挑戰了,德州的李景隆已經發出了進攻信號,而他一定要去應戰,並擊敗他。對朱棣而言,獲得勝利已不是為了奪取皇位,而是為了活下去。

  建文二年(1400),李景隆在做好准備後,帶領著他的大軍出發了,他的目標是白溝河,他將在那裡和自己的幫手會合。

  他的幫手有兩個人,一個是武定侯郭英,另一個是安陸侯吳傑。這兩個人也算是前朝老臣了,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在即將開始的這場戰役中,他們將發揮極大的作用。

  郭英和吳傑固然是不錯的,但李景隆找到的最得力的幫手並不是他們,而是另有其人。

  就在李景隆准備從德州發動進攻時,朱棣也通過他的情報網絡得知了這一軍事情報。對於李景隆這樣的對手,他並不擔心,在他的眼中,李景隆不過是一頭羔羊,還肩負著為他運送軍需物品的運輸大隊長職務。

  他輕松地給諸將分配軍事任務,而經過前兩次的戰役,朱棣的軍事才能和威望都得到了眾人的承認,他們相信只要跟著朱棣,就不用懼怕任何敵人。

  如以往一樣,朱棣還詢問了李景隆手下將領的名字,當得知李景隆軍的先鋒由一個叫平安的人擔任時,他的部下驚奇地看到,朱棣那一貫冷靜的面容上居然閃過了一絲驚慌的表情。

  應該說李景隆在這次戰役中還是做了幾件正確的事情,挑選都督平安為先鋒就是其中之一。

  平安,對於朱棣而言,是一個極為可怕的敵人。此人不但作戰勇猛,而且他對付朱棣還有一個旁人沒有的優勢,那就是他曾經是朱棣的部下,並跟隨他作戰多年,十分了解朱棣的用兵方法。

  平安了解朱棣,就如同朱棣了解李景隆一樣,要和這樣一個知曉自己底細的人作戰,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但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無論對手是誰,都必須打下去,打到底。

  朱棣率領著他的軍隊向白溝河挺進,當他們到達預定地點時,李景隆已經和郭英、吳傑會師,正等待著他。

  這一次,朱棣看到的是比上次更多的士兵、馬匹、營帳,按兵法所布,井井有條。人流來往不息,非常壯觀。

  不壯觀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次李景隆也准備拼老本了,他一共帶來了六十萬人,號稱百萬,一定要擊敗朱棣。

  但在朱棣的眼中,李景隆這只羊帶領的六十萬人並不可怕,在他眼中真正的敵人只有平安。

  他特地囑托諸將:“平安這小子,原來曾經跟隨我作戰,十分了解我用兵的方法,別人都不要管,一定要先把他打敗!”

  其實根本不用朱棣囑托,因為在得知朱棣大軍到來的消息後,平安已經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衝鋒。

  大戰的序幕

  北軍到達白溝河後,在蘇家橋宿營,可是十分不湊巧的是,他們正好遇到了先鋒平安的部隊。平安應該算是一個極其勇猛的人,在戰鬥中從來都不喊“兄弟們上”之類的話,卻經常表現出“同志們跟我來”的道德風尚。

  這次也不例外,他操起長槍以身作則,帶頭向北軍衝去。在上次戰役中有良好表現的瞿能父子看見主將衝了上去,也不甘示弱,緊跟平安發起了衝鋒。他們手下的士兵被這一情景驚呆了,愣神後終於反應過來,領導都衝鋒了,小兵怎麼能待著不動!

  於是平安的先鋒軍就如發瘋般衝入北軍營中,大肆砍殺,往來縱橫,大敗北軍。北軍也沒有想到,在他們眼中一向柔弱的南軍竟然如此勇猛,毫無思想准備,紛紛潰退。

  剛開戰就出現這種情況,是北軍沒有預料到的,無奈之下,他們只得撤退。由此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但是北軍的噩夢還沒有結束,因為另一位將領郭英已經為他們准備了一份意外的禮物。

  郭英從真定出發,比李景隆晚到白溝河,他的軍隊中雖然沒有平安那樣的勇將,卻攜帶著大量新式武器——火器。而從史料分析,這些火器可以被埋在土裡攻擊敵人,那麼我們就可以給這種火器起一個現代的名字——地雷。

  在平安與北軍交鋒時,郭英並沒有閑著,他預計到了北軍的行動路線,在他們的必經之路上埋下了大量地雷。當北軍被擊敗並撤退時,他們及時收到了郭英的這份大禮。

  可憐的北軍並沒有探雷器,也沒有所謂的工兵,要想過去,只能拿人來排雷了,於是大家一擁而上,踩上地雷的只能算你運氣不好,下輩子再投胎,運氣好的算是撿了一條命。史載,此戰中燕王朱棣“從三騎殿後”,我曾一直為朱棣同志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所感動,但綜合起來看,似乎並不盡然,此舉甚有引人為己排雷的嫌疑。

  殿後的朱棣沒有被地雷炸,卻也有了不小的麻煩。由於北軍大敗,情況混亂,等到休戰時已是深夜,伸手不見五指,朱棣竟然迷了路。當然,在那個地方,是不可能找民警叔叔問路的。

  朱棣只好下馬趴在地上辨別河流的方向(這個動作似乎並不雅觀),找了半天,才弄清楚東南西北,這才灰頭土臉地回到自己營中。

  回到營裡的朱棣越想越氣,自出兵以來,如此狼狽不堪還是第一次,憤怒驅使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不再像以往一樣整頓部隊。命令各位將領立刻整兵准備出戰,天明之時,即是決戰之日!

  李景隆十分興奮,他終於看到了一次勝利,這說明朱棣也是普通人,他也是可以戰勝的,自從戰敗以來,將領們的指責、士兵們的抱怨每時每刻都纏繞著他,無形的壓力使得他抬不起頭來,現在洗刷恥辱的時候終於到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