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書庫 歷史軍事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40章 終點,起點:最後的朋友們(2)

  

  自從十年前被封在北平後,朱棣就和自己屬地的鄰居——蒙古騎兵打起了交道。由於雙方住得太近,時常因為宅基地之類的糾紛鬧點矛盾,談不攏就打,打服了再談,遇到打不服也談不攏的就讓朱元璋出兵遠征。

  名將傅友德、馮勝、藍玉都曾帶兵自北平出擊蒙古,朱棣雖是皇子,但他明白,在這些老將面前自己還太嫩,於是他虛心向這些名將們學習,絲毫沒有皇室的架子。此外,他還隨大軍上陣,親眼見到過刀劈斧砍、你來我往的拼殺和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慘烈。

  當朱標在舒適的皇宮中學習孔孟之道、聖人之言的時候,朱棣正在凄風冷月的大漠裡徘徊,在滿布屍首的戰場上前行。並沒有人教導他將來要如何去做一個好皇帝、如何統治他的臣民,對此時的朱棣而言,在戰場上活下去就是唯一的目標。兵書是不管用的,別人的經驗也不能照搬,而要在這個戰爭中取得勝利,只能依靠自己。

  

  而無數次殘酷的殺戮、無數具無名無姓的屍首也徹底地冷凍住了他的心。

  昨天還活蹦亂跳的一群人,第二天就變成了一堆屍體,在陣亡登記簿上可能也找不到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家人更不會知道,甚至在戰後統計傷亡人數時,這些人也會被當成零頭去掉。

  誰會知道他們來到過這個世界?誰會知道他們也曾娶妻生子,有年邁的母親、年幼的孩子在家裡等待著他們?在這樣的地方,生命是有價值的嗎?

  殘酷的戰場讓朱棣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這個世界的本質,只有強者才能生存下去!

  帶著這樣的意志和信念,朱棣統率著他的部隊踏上了遠征之路。

  洪武二十三年,朱棣三十歲,他第一次成為了軍隊的主帥。

  成為主帥,發兵遠征曾經是他的夢想,兒時他也常看見那些名將們出征時的情景,那是一個多麼光榮的時刻,亮甲怒馬,旌旗飄揚,數萬人將聽從自己的命令,在自己的旗幟下勇往直前。

  朱棣近乎狂熱地喜愛上了這種殘酷的美感,這就是軍人的快樂與榮耀。

  但朱元璋對朱棣並不完全放心,他把兵馬一分為二,將另一半交給了晉王,並親自為他們制定了作戰計劃。此次遠征的目標有兩個,分別是北元丞相咬住和太尉乃兒不花。

  朱棣明白,這次出征可以算是朱元璋的一次考試,如果成績好,將來就有好的前途,因此他為這次遠征做了充足的准備。此次出征與以往一樣,難點不在於能否打敗敵人,而是在於能否找到他們。

  基於這個正確的認識,出征後,朱棣並未魯莽進兵,而是首先派出幾支輕騎兵四處偵察,這些人經過仔細探訪,果然找到了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在做好保密工作後,燕王朱棣帶領部隊靜悄悄地出發了。

  由於朱棣的軍事行動極其隱秘,乃兒不花竟然毫不知情,明軍按照朱棣的計劃准備向北元發動進攻了,然而就在軍隊即將到達目的地時,天突降大雪,很多人都認為風雪之中行軍不利士氣,要求停止進軍,軍營中也是一片哀怨之聲。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朱棣卻十分高興,他似乎是從藍玉的身上得到了啟發,嚴令軍隊繼續前進,很明顯,朱棣的決斷是正確的。

  風雪之夜,行軍雖然辛苦,但敵人也必然會喪失警惕,因為他們也認為這樣的天氣不適合行軍。然而決勝的時機往往就在出其不意之間。

  絕對不要做你的敵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因為敵人希望你這樣做。

  ——拿破侖

  朱棣的大軍就如同當年藍玉夜襲慶州時一樣,冒著大雪向著敵人挺進。當他的大軍到達乃兒不花的營地時,元軍被驚呆了,然而更讓他們驚訝的還在後面。

  這支遠道而來的軍隊並沒有發動進攻,而是埋鍋做飯,安營扎寨。

  明軍跑了這麼遠的路,吃了這麼多的苦,而自己沒有任何准備,毫無提防,如若敵人發動進攻,全軍崩潰只在旦夕之間,然而對方卻毫無動靜,看他們舞刀弄劍的樣子也不像是來旅游的,到底打的什麼算盤?

  朱棣並不是傻瓜,他十分清楚此時正是進攻的最好時機,毫無防備的元軍可謂是一擊即潰,他沒有這樣做,不是要講什麼風格、混個公平競賽獎之類的玩意兒,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

  在安頓好部隊後,他派了一個人去元軍大營見乃兒不花,他要給乃兒不花一個驚喜。

  果然乃兒不花一見此人,大驚失色,張口就叫道:“怎麼又是你?”

  為什麼要說又呢?因為來者是個老熟人,此人就是觀童。大家可能還記得之前洪武二十年馮勝遠征納哈出時,勸降納哈出的也是這位仁兄,這麼看來他也算是老牌地下工作者了,專干這類事情。

  自納哈出後,觀童勸降之名傳遍蒙古,但凡有此人出入的消息,蒙古各部落都如臨大敵,唯恐被認為暗通明朝,那可真是跳進捕魚兒海也洗不清了。偏巧觀童和乃兒不花交情很深,當年好友此刻相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照例,觀童先講了一通明軍的政策,如優待俘虜等等,然後把形勢擺在乃兒不花面前:頑抗到底,死路一條。

  其實也不用觀童說太多了,營外明軍磨刀的聲音都聽得見,再不投降,磨刀石就要換成自己的腦袋了,這個城下之盟不簽不行。

  乃兒不花決定投降了,他和觀童一起去朱棣的營中辦理投降手續,這位北元的太尉對自己的對手朱棣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時機判斷如此准確,行動如此迅速,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讓他意外的是,一進大營,朱棣竟然以招待貴賓的禮儀來款待他,親自到營外迎接。乃兒不花不知所措,手忙腳亂,搞了半天才想起自己是來投降的。他小心翼翼地提了幾個保證士兵人身安全之類的條件,朱棣表現得十分大度,不但答應了這些要求,還設盛宴款待了乃兒不花。

  乃兒不花萬沒想到,向朱棣投降還這麼有面子,有這麼好的待遇,十分感動,馬上回營召集人馬列隊投降。

  就這樣,燕王朱棣人生中的第一次表演落幕了,他不費一兵一卒殲滅了北元軍的主力,完成了戰略目的。他在這次演出中的表現堪稱完美,連投降的乃兒不花都十分敬佩他,認為他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

  可怕的朱棣

  史料的記載大抵如此,簡單看上去,這似乎只是一次平常的戰役經過,但我細讀之後,卻有毛骨悚然之感。

  朱棣,是一個可怕的人。

  可怕之處不在於他俘獲了多少敵人,而在於他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素質和心智。

  他率領數萬士兵遠涉千裡,冒雪頂風,歷經千難萬苦才找到敵人,這就好比尋寶片中,一群海盜費心勞力,疲憊不堪,終於找到了寶藏。相信所有的人在那個環境下都會極度興奮。

  就要發財了!命運即將改變!

  當時的朱棣也是如此,他千辛萬苦才找到了敵人,而此時的敵人也不堪一擊,只要下個簡單的命令,敵人就會被擊潰,然而他卻沒有這樣做。這就好比海盜們找到了藏有寶藏的海島,打開了箱子,看見了無數的金銀珠寶,頭領卻突然發話:大家回家吧,把財寶留在這裡,明年再來取!

  如果有哪個不開竅的頭目敢這樣說,只怕早就被部下收拾了。

  簡單的占有是小聰明,暫時的放棄才是大智慧。

  朱棣為了這一刻等待了很久,眼看勝利就在眼前,自己的能力終於得到了展現的機會,父親也會另眼相看,這是極大的誘惑。

  然而他放棄了,雖然是暫時的。

  他沒有理會磨刀霍霍的部下的催促,沒有下令去砍殺那些目瞪口呆的元軍。他暫時擱置了自己將要獲得的榮耀。

  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和抑制力!

  這才是朱棣真正的可怕之處:一個能夠忍耐的人,一個能夠壓抑自己欲望的人。

  不要小看這個遠征中的插曲,如果你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就可以從這件事情中獲知朱棣的性格秘密。

  在史料中,關於朱棣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記載,也代表著他的兩種面孔:一種是仁慈和善,他經常和屬地的老百姓在一起,為他們主持正義,愛民如子;另一種是殘暴嗜殺,用油鍋烹死不服從他的大臣,滅殺他們所有的親屬。

  這似乎是矛盾的,同一個人怎麼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的兩種表現?然而這些都是史實。那麼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

  答案很簡單:朱棣有著兩副不同的面孔不是因為他有精神病或者雙重人格,恰恰相反,他是一個頭腦極其清醒的人。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這兩副面孔絕不會同時出現,它們分別有不同的用途。

  和善慈悲的面孔用來應付服從他的人,殘暴凶狠的面孔用來對付他的敵人。

  對於朱棣而言,殘暴是一種手段,懷柔是另一種手段,使用什麼樣的手段是次要的,達到目的才是根本所在。

  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壓抑自己的感情,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勉強自己去做不願意做的事,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就是朱棣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從一個不通人事的少年,到一個老謀深算的藩王,是爾虞我詐的宮廷鬥爭、是你死我活的戰場拼殺改變了他。

  朱棣出生在權力編織的網絡中,成長於利益交彙的世界裡,但凡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紛爭,就算你不去找別人麻煩,但只要你有著皇子的身份,麻煩就會找上你。在這樣的人生中,父親、母親、兄弟都只是一個符號,他們隨時都可能因為某個原因成為你的敵人。

  親人都不能信任,還有誰是可以信任的呢?

  無論何時何地,沒有人可以信任,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這就是朱棣的悲哀。

  而在這樣的世界裡,只有變得足夠強大,強大到沒有人敢來冒犯你、侵害你,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

  這就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風光無限的封建皇族萬年不變的權力規則,不適應規則,就會被規則所淘汰。

  朱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步丟掉了他的童真和幻想,接受並掌握了這種規則。

  他成為了強者,卻也付出了代價,這是十分合理的,因為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免費的東西。

  對乃兒不花的寬大處理就是一種隱忍,朱棣對這個蒙古人談不上有任何感情,他何嘗不想一刀劈死這個害他在冰天雪地裡走了無數冤枉路的家伙。從他後來的種種殘暴行為來看,他並不是個脾氣很好的人,然而,他客客氣氣地接待了這個人。

  三十歲的朱棣做到了這些,在這些方面,他甚至可能勝過了三十歲的朱元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