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書庫 歷史軍事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255章 兵不厭詐(2)

  

  這次也不例外,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親自出馬,且表演得十分賣力(哭告免死)。礙於眾人的面子,李如松沒有殺李寧,重責他十五軍棍,讓他戴罪立功。

  但就在大家如釋重負的時候,李如松卻叫住了李如柏,平靜地對他說了一句話:

  

  李如柏發抖了。他知道,自己的哥哥從不開玩笑。

  從那一刻起,無人再敢違抗李如松的命令。

  教訓了李寧,又嚇唬了弟弟,但事情依然於事無補,日軍使者已經殺掉了,你總不能去找小西行長說,這是誤會,我們本打算出其不意,過兩天才撕破臉打你,所以麻煩你再派人來,咱們再談談。

  只要日本人精神還正常,估計這事是沒指望的,所以李如松認定,自己的算盤已經落空。

  然而最蹊蹺的事情發生了,僅過了一天,小西行長就派來了第二批使者,而他的任務,並不是宣戰,也不是復仇,卻是澄清誤會。

  誤會?李如松目瞪口呆。

  估計是沈惟敬的忽悠功底太強,小西行長對和談信心十足,就等著明朝冊封了,聽說自己派去的人被殺了,先是吃了一驚,然後就開始琢磨,想來想去,一拍腦袋,明白了:一定是誤會。

  由於擔心上次那批人沒文化,禮數不到,所以這次他派來了自己的親信小西飛,讓他務必找到李如松,摸清情況。

  事情正如他所想的那樣,在短暫的驚訝之後,李如松笑容滿面地迎接了他,還請他吃了頓飯,並確認了小西行長的疑問:沒錯,就是誤會。

  既然是誤會,小西行長自然也就放心了,誤會總是難免的,死了就死了吧,希望大明隊伍早日到達平壤,他將熱情迎接。

  李如松回復,十分感激,待到平壤再當面致謝。

  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六,李如松到達平壤。

  日本人辦事確實認真,為了迎接大明隊伍,在城門口張燈結彩不說,還找了一群人,穿得花枝招展在路旁迎接(花衣夾道迎),據說事先還彩排過。

  而當李如松遠遠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彩旗飄飄,夾道歡迎,這算是怎麼回事?侮辱我?

  但在短暫的詫異之後,李如松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能一鼓作氣衝入城去,攻占平壤,唾手可得!

  他隨即下達了全軍總攻的命令。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部隊似乎中了邪,有的往前衝了,大部分卻只是觀望,幾道命令下來,也只是在原地跺腳,龜縮不前。

  之所以出現如此怪像,說到底還是老問題——沒見過,千裡迢迢跑過來,沒看見拿著刀劍的敵人,卻看見一群衣著怪異的人在路邊又唱又跳,渾似一群瘋子,換了誰都心裡沒底。再加上祖承訓的妖魔化宣傳,大多數人都認定了一個原則——不急,看看再說。

  這一看,就耽誤了。

  戚家軍打日本人起家,自然不會少見多怪,二話不說擼起袖子就往前趕。可是他們是步兵,行進速度慢,而大多數騎兵都在看稀奇,無人趕上。

  這麼一鬧騰,傻子也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小西行長如夢初醒,立刻關上城門,派兵嚴加防守(悉登城拒守),把明軍擋在了城外,雖說丟了個儀仗隊,總算是保住了平壤。

  李如松徹底發作了,城門大開,拱手相讓,居然不要,你們都是瞎子不成?!

  但惱怒之後,李如松仔細觀察了眼前這座城池,很快,他意識到,這或許不是一次成功的進攻,卻並非毫無價值——只要采取適當的行動。

  於是一幕讓小西行長摸不著頭腦的情景出現了,已經喪失戰機的明軍不但沒有停下來,反而重新發起了攻擊,而他們的目標,是平壤的北城。

  平壤的北城防守嚴密,且有牡丹峰高地,易守難攻,進攻很快被擊退,明軍並不戀戰,撤兵而去。

  站在城頭的小西行長,看到了戰鬥的全過程,他十分不解,為何明軍毫無勝算,卻還要攻擊此地。

  不過無論如何,這次戰鬥結束了,自己並沒有吃虧,於是在小西行長的腦海中,只剩下了這樣一個印像——明軍曾經進攻過北城。

  但對李如松而言,這已經足夠了。

  進攻結束了,但李如松的脾氣卻沒有結束,回營之後,他一如既往地召集了所有將領,開始罵人。

  這次罵人的規模極大,除了吳惟忠、駱尚志少數幾人外,明軍下屬幾十名將領無一幸免,都被暴跳如雷的李司令訓得狗血淋頭。

  但事已至此,人家已經關門了,靠忽悠已然不行,罵也罵不開,只有硬打了。

  既然要硬打,就得有個攻城方案,怎麼打,誰來打,但李司令員卻似乎沒有這個意識,罵完就走,只說了一句話:

  “李如柏,今夜帶兵巡夜,不得休息!”

  作為李如松的弟弟和屬下,李如柏認為,這個命令是對自己的懲罰,也是另一次殺雞儆猴的把戲。

  幾個小時之後,他將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寅時,平壤緊閉的大西門突然洞開,三千余名日軍在夜幕的掩護下,向明軍大營撲去。

  這是小西行長的安排,在他看來,明軍立足未穩,且人生地不熟,摸黑去劫一把,應該萬無一失。

  據說小西行長平日最喜歡讀的書,就是《三國演義》,所以對劫營這招情有獨鐘。但是很可惜,這一套有時並不管用,特別是對李如松,因為他也是此書的忠實讀者。

  這三千多人還沒摸進大營,剛到門口,就被巡邏的李如柏發現了,一頓亂打,日軍丟下幾十具屍體,敗退回城。

  日軍的第一次試探就此結束。

  正月初七,晨,大霧。

  小西行長十分緊張,他很清楚,這種天氣有利於掩藏部隊和突襲,便嚴令部隊加強防範。但讓他意外的是,整整一個上午,對面的明軍卻毫無動靜。

  想來想去卻全無頭緒,無奈之下,小西行長決定再玩個花招,去試探明軍的虛實。

  他派出使者去見李如松,表示願意出城投降,希望明軍先後退三十裡。

  李如松說:好,明天就這麼辦。

  但雙方心裡都清楚,這種虛情假意的把戲已經玩不了多久了,真正的好戲即將開場。

  正月初七,夜。

  不知是小西行長看《三國演義》上了癮,還是一根筋精神作怪,繼昨夜後,他再次派出近千名日軍趁夜出城,結果又被巡夜的明軍打了個稀裡嘩啦。

  小西行長毫不氣餒,今天不行,明天再來,一直打到你走為止!

  但他已經沒有機會了,因為就在這天夜晚,李如松召開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軍事會議。

  會議剛開始,李如松便通報了他計劃已久的進攻時間——明日(正月初八)。

  當然,為何此時宣布作戰計劃,他也做出了解釋:

  “倭軍所派奸細如金順良等四十余人,已於近日被全部擒獲,我軍情報,毫無外泄。”

  大家明白了。

  如果過早宣布計劃,很可能泄露,不利作戰,而明天打仗,今天才通報,除了保密外,還有另一層意思:就算有奸細,現在去通報,也已經來不及了,而且開會的就這麼些人,如果到時軍情被泄,要查起來,那是一查一個准。

  這明擺了就是不信任大家,實在讓人有點不爽。

  更不爽的還在後頭。

  “明日攻城,各位務必全力進攻,如有畏縮不前者,立斬不赦!”

  末了還有一句:

  “不准割取首級!違者嚴懲!”

  雖然李如松極不好惹,但當將領們聽到這句話時,依然是一片嘩然,議論紛紛。

  關於這個問題,有必要專門解釋一下。在明代,戰爭之後評定軍功的標准,就是人頭、這也容易理解,你說你殺了幾個人,那得有憑據,人頭就是憑據,不然你一張口,說自己殺了成百上千,上哪裡去核實?

  甚至明軍大規模作戰,向朝廷報戰果的時候,都是用級(首級)來計算的,而且事後兵部還要一一核實,多少人頭給多少賞。

  所以在當時,人頭那是搶手貨,每次打死敵人,許多明軍都要爭搶人頭(那就是錢啊),有時候搶得厲害,衝鋒的人都沒了,大家一起搶人頭。

  李如松很清楚,明天的戰鬥將十分激烈,人頭自然不會少,但攻城之時戰機轉瞬即逝,要都去搶人頭,誰去破城?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