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書庫 歷史軍事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261章 不世出之名將(2)

  

  楊總兵實在是個守紀律的人,他遵照李如松的命令,延遲出發,到地方一看打得正熱鬧,二話不說,帶著一千人也衝了進去。

  早不來,晚不來,來得剛剛好。日軍正被打得叫苦不迭,楊元的騎兵突然出現,陣型被完全衝垮,混亂之際也沒細看對方的人數,以為是明軍大部隊到了,紛紛掉頭逃竄。

  小西行長見大勢已去,也只能率軍撤退。李如松驚魂未定,裝模作樣地追了一陣,也就收兵回去了,畢竟手底下有多少人,日軍不知道,他還是清楚的。

  碧蹄館之戰就此結束。此戰明軍陣亡二百六十四人,斬獲日軍首級一百六十七,傷亡大抵相當。

  對於這場戰役,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撒網捕魚,漁網破了。

  應該說,這並不是一場大的戰役,但在歷史上,此戰爭議卻一直未斷,其中最激烈的,是雙方的傷亡問題。

  在日本的許多戰史書籍中(如《日本外史》《日本戰史》),碧蹄館之戰是日軍的一場大勝仗,個別特別敢吹的,說此戰日軍殲滅明軍兩萬余人。要這麼算,李如松除了全軍死光外,還得再找一萬五千個墊背的。

  我認為,這是件難辦的事。

  不過難辦的事,鬼子還是辦了,而且一直在辦。後來抗日戰爭裡的台兒莊戰役,日軍磯谷師團(編制相當於一個軍)被打成了殘廢,死傷一萬多人,幾乎喪失戰鬥力,日本戰報卻說就損失兩千人,臉不紅心不跳,由此可見,其不認賬和亂記賬,那是有悠久傳統的。

  說到底,碧蹄館之戰,不過是一場微不足道的小規模戰鬥而已。

  但微不足道,並不代表不重要。事實上,這確實是一場改變了戰爭進程的戰鬥。

  通過此戰,死裡逃生的李如松明白了兩點:首先,敵人是很難打垮的。

  雖然日軍被擊敗,但戰鬥力尚存,以明軍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攻,很難奏效。

  其次,朋友是很難指望的。

  在碧蹄館之役發生前,李如松曾囑托朝軍隨後跟進,人家確實也跟著來了,但仗一打起來,不是腳底抹油就是袖手旁觀,仗打完才及時出現,真可謂是反應敏捷。

  而更讓李如松氣憤的,是某些渾人。

  此時正逢朝鮮陰雨連綿,火器難以使用。日軍伏擊失敗後,全部龜縮於王京,打死不出來,還拼命修築堅固堡壘,准備死守。但凡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如果現在進攻,那就是尋死。

  可柳成龍偏偏裝糊塗。他多次上書,並公開表示李如松應盡早進攻王京,不得拖延。

  出征之前潑涼水,不出頭,現在卻又跳出來指手畫腳,反正打仗的都是明軍,不死白不死,人混賬到這個份兒上,真能把死人氣活了。

  李如松沒有理會柳成龍,他停下了進攻的腳步。

  但停下來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作為朝鮮的都城,王京是必須攻克的。

  於是在經過縝密的思索後,李如松做出了如下部署:

  總兵楊元率軍鎮守平壤,控制大同江;李如柏率軍鎮守寶山,查大受鎮守臨津,互為聲援;李寧、祖承訓鎮守開城。

  這是一個讓人莫名其妙的安排,因為明軍本就兵力不足,現在竟然分兵四路,要想打下王京,無異於是痴人說夢。

  所以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李如松已經放棄了進攻計劃。

  

  因為要攻克一座城池,並不一定要靠武力。

  命令下達了,進攻停止了,戰場恢復了平靜。日軍也借此機會加強防守,整肅軍隊,等待著李如松的下一次進攻。因為在被忽悠多次後,他們已經確定,眼前的這個對手,是絕對不會消停的。

  這個判斷十分正確,很快,他們就等到了李如松的問候,但並非攻城的槍炮,而是一把大火。

  李如松很清楚,憑借自己手中的兵力,是絕對無法攻下王京的。於是他索性分兵各處防守,加固後方,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更好的進攻目標——龍山。

  龍山是日軍的糧倉所在地,積糧數十萬石,王京、釜山的日軍伙食,大都要靠此處供應。

  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李如松密令查大受,率敢死隊(死士)連夜跑到龍山,放了一把火,徹底解決了鬼子們的糧食問題。

  這麼一來,事情就算是結了,因為武士道再怎麼牛,也不能當飯吃,在這一點上,鬼子們的意識是清楚的,認識是明確的。

  萬歷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日,日軍全軍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日,李如松入城,王京光復。

  自萬歷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軍入朝起,短短半年時間,日軍全線潰敗,死傷合計三萬五千余人,其軍隊主力,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幾乎全軍覆滅,日軍的戰鬥力遭到致命打擊,疲憊交加,鬥志全無,再也沒法打了。

  四月下旬,日軍繼續撤退至蔚山、東萊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陸地點,全軍八萬余人渡海回國,僅留四萬人防守。

  至此,抗倭援朝戰爭第一階段結束,日軍慘敗而歸。

  日軍退卻了,但李如松並沒有痛打落水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事實上,此時明軍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由於朝軍幾乎是一盤散沙,許多地方都要依靠明軍防守,李如松能夠調動的,僅有一萬余人,靠這點本錢,想把日軍趕下海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嚴重的問題還不是缺人,而是缺錢。

  要知道,刀槍馬炮,天上掉不下來,那都是有價錢的,而所謂打仗,其實就是砸錢。敵人來了,有錢就對砸,沒錢就打游擊,朝鮮戰爭也一樣。

  明軍雖然是幫朝鮮打仗,但從糧食到軍餉,都是自給自足,而在這一點上,朝鮮人也體現出了充分的市場意識,非但不給軍費,連明軍在當地買軍糧都要收錢。

  李如松在朝鮮待了半年,已經花掉了上百萬兩白銀,再這樣打個幾年,估計褲子都得當出去。

  所以談判,是唯一的選擇。

  高檔次的忽悠

  第二次談判就此開始。

  所謂談判,其實就是忽悠的升級版,雙方你來我往,吹吹牛吃吃飯,實在的東西實在不多。

  客觀地講,明朝在談判上,一向都沒什麼誠意。相對而言,日本方面還是比較實誠的,他們曾滿懷期望地期盼著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卻是火槍大炮。

  說到底,這是個認識問題。因為當時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國,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這並非有意歧視,事實上,以上稱呼是一路叫過來的,且從無愧疚、不當之類的情感。

  總之,打心眼裡,就從沒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談判,是因為准備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夠出兵,自然就不談了。

  現在,是第二次談判。而談判的最理想人選,是沈惟敬。

  半年前,這位仁兄滿懷激情地來到李如松的大營,結果差點被砍了頭,又關了起來,吃了半年的牢飯,到今天,終於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萬歷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軍大營,開始了第二次談判,在那裡等待著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長。

  雖然之前曾被無情地忽悠過一次,但畢竟出來搶一把不容易,死了這麼多人,弄不到點實在東西也沒法回去,日方決定繼續談判,平分朝鮮是不指望了,能撈多少是多少。

  日軍的談判底線大抵如此,而在他們看來,事到如今,明軍多少也會讓一兩步。

  會談進行得十分順利,雙方互致問候完畢,經過討價還價,達成了如下意見: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會見豐臣秀吉。其次,明軍撤出朝鮮,日軍撤出王京(當時尚未撤出)。最後,日本交還朝鮮被俘王子、官員。

  沈惟敬帶著談判意見回來了。出乎他意料的是,這一次,李如松和宋應昌都毫不猶豫地表示同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