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書庫 歷史軍事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349章 投降?(3)

  

  接下來的過程很有戲劇性,謝漣出城後,受到了孔有德的熱情接待,手下紛紛上前,親密地圍住了謝巡撫,把他直接拉到了大營。

  一進去,就變臉了。

  孔有德的打算是,先把謝巡撫綁起來,當做人質,然後又把隨同的一個知府拉到城下,逼他傳話,讓裡面的人投降。

  這位知府表示配合,到城下,讓喊話,就真喊了:

  “我死後,你們要好好守城(汝等固守)!”

  按常規,此時發生的事情,應該是賊兵極其憤怒,殘忍地殺害了知府大人。

  但事情並非如此,因為知府大人固然有種,但更有種的,是那位不肯出城的總兵。

  他聽說巡撫被人劫了,知府在下面喊話,二話不說,就讓人裝炮彈,看准敵人密集地區,開炮。

  敵人的密集地,也就是知府大人所在地,幾炮打下去,叛軍死傷慘重,知府大人也在其中,壯烈捐軀。

  雖然巡撫夠傻,好在知府夠硬,總兵夠狠,萊州終究守住了。

  但孔有德還是溜了,趕在援軍到來之前。

  這麼鬧下去,就沒完了,崇禎隨即下令,出狠招,調兵。

  照目前情況看,要收拾這幫人,隨便找人沒有效果,要整,就必須惡整。

  所以,他調來了兩個猛人。

  第一個,新任山東巡撫朱大典,浙江金華人,文官出身,但此人性格堅毅,飽讀兵書,很有軍事才能。

  但更猛的,是第二個。

  此時的山東半島,基本算孔有德主管,巡撫的工作,他基本都干,想怎麼來怎麼來,看樣子是打算定居了。

  而且此時他的手下,已經有四五萬人,且很有戰鬥經驗,對付一般部隊,綽綽有余。

  所以派來打他的,是特種部隊。

  崇禎五年(1632)七月,明軍先鋒抵達萊州近郊,與孔有德軍相遇,大敗之。

  孔有德很不服氣,決定親自出馬,在沙河附近布下陣勢,迎戰明軍。

  他迎戰的,是明軍先鋒,明軍先鋒,是關寧鐵騎,統領關寧鐵騎的,是吳三桂。

  第二人,吳三桂也。

  雖然按年齡推算,此時的吳三桂,還不到二十,但已經很猛,只要開戰就往前衝,連他爹都沒法管,對付孔有德之流,是比較合適的。

  戰鬥的進程可以用一個詞形容——殺雞焉用牛刀。

  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已經講過了,這麼多年來,能跟皇太極打幾場的,也就這支部隊。

  而孔有德的軍隊,雖然也在遼東轉悠,但基本上算是游擊隊,逢年過節也就跟著毛文龍出來打黑槍,與關寧鐵騎實在沒法比。

  反映在戰鬥力上,效果非常明顯。

  孔有德的軍隊一觸即潰,被吳三桂趕著跑了幾十裡,死了近萬人,才算成功逃走。

  原本孔有德的戰術,是圍城打援,圍著萊州,援軍來一個打一個。

  但這批援軍實在太狠,別說打援,城都不圍了,立馬就撤。

  萊州成功解圍,但吳三桂的使命並未結束,他接下來的目標,是登州。

  被徹底打怕的孔有德退回登州,在那裡,他糾集了耿仲明、李九成、毛承祿的所有軍力,共計三萬余人固守城池,他堅信,必定能夠守住。

  其實朱大典也這麼想,倒不是孔有德那三萬人太多,而是因為登州城太厚。

  登州,是明代重要的軍事基地,往寧遠、錦州送糧食,大都由此地起航,所以防御極其堅固。

  更要命的是,後來孫元化來了,這位兄弟是搞大炮的,所以他修城牆的時候,是按炮彈破壞力來算。

  換句話說,平常的城牆,也就能抗鑿子鑿,而登州的城牆,是能扛大炮的,抗擊打能力很強。

  更麻煩的是,孫巡撫是搞理科的,比較較真兒,把城牆修得賊厚且不說,還充分利用了地形,把登州城擴建到海邊,還專門開了個門,即使在城內支持不住,只要打開此門,就能立刻乘船溜號,萬無一失。

  所以朱大典很擔心,憑借目前手中的兵力,如果要硬攻,沒准兒一年半載還打不下來。

  按朱大典的想法,這是一場持久戰,所以他籌集了三個月的糧食,准備在登州城過年。

  到了登州,就後悔了,不用三個月,三天就行。

  孔有德到底還是文化低,對於登州城的技術含量,完全無知。聽說明軍到來,跟耿仲明一商量,認為如果龜縮城內,太過認,索性出城迎戰,以示頑抗到底之決心。

  這個決心,只維持了一天。

  率軍出城作戰的,是跟孔有德共同叛亂的李九成,他威風凜凜地列隊出城,擺好陣勢,隨即,就被干掉了。

  明軍出戰的,依然是關寧鐵騎,來去如風,管你什麼陣勢不陣勢,就怕你沒出來,出來就好辦,騎兵反復衝鋒,見人就打,叛軍四散奔逃,鑒於李九成站在隊伍最前面(最威風),所以最快被干掉,沒跑掉的全數被殲。

  此時城裡的叛軍,還有上萬人,但孔有德明顯對手下缺乏信心,晚上找耿仲明、毛承祿談話,經過短時間磋商,決定跑路。

  說跑就跑,三個人帶著部分手下、家屬、沿路搶劫的成果,連夜坐船,從海邊跑了。

  按孔有德的想法,跑他個冷不防,這裡這幫傻人不知道,還能頂會兒,為自己爭取跑路時間。

  然而,意外發生了,他過高估計了自己手下的道德水准,畢竟誰都不傻,孔有德剛跑,消息就傳了出去,而類似孔有德這類黑社會團伙,只要打掉領頭的,剩下的人用掃把都能干掉。

  於是還沒等城外明軍動手,城裡就先亂了,登州城門洞開,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跳海的跳海,朱大典隨即率軍進城,收復登州。

  事情算是結了,但孔有德這幫人在山東亂搞了半年,不抓回來修理修理太不像話,所以將領們紛紛提議,要率軍追擊孔有德。

  但朱大典沒有同意。

  不同意出兵,是因為不需要出兵。

  逃到海上的孔有德很得意,雖說登州丟了,但半年來東西也沒少搶,地主當不成,還能當財主。

  得意到半路,遇上個人,消停了。

  他遇上的這個人,名叫黃龍。

  孔有德跟黃龍算是老熟人,因為黃龍曾經當過皮島總兵,還管過孔有德。

  孔有德怕的人比較少,而黃龍就屬於少數派之一,孔有德之所以投靠孫元化,就是因為黃龍太厲害,在他手下太難混。

  在最不想見人的地方、最不想見人的時候,遇上了最不想見的人,孔有德很傷心。

  老領導黃龍見到了老部下孔有德,倒也沒客氣,上去就打,孔先生當即被打懵,部下傷亡過半,連他的親人都沒幸免(他搶劫是帶家屬的),紛紛墜海而亡。

  但最不幸的還不是他,而是毛承祿。

  這位仁兄先是老爹(毛文龍)被殺,朝廷給了個官,也不好好干,被孔有德拉下水搞叛亂,落到這般地步。而關鍵時刻,孔有德不負眾望,毅然拋棄了這位老上級的公子,把他丟給了黃龍。

  而孔有德和耿仲明不愧干過海盜,雖說打海戰差點兒,但逃命還湊合,拼死殺出血路,保住了性命。

  毛承祿就不行了,被抓住後送到了京城,被人千刀萬剮。

  黃龍的戰役基本上徹底摧毀了叛軍,孔有德和耿仲明逃上岸的時候,已經是光杆司令了。山東叛亂就此結束。

  

  第一個是壞結果:鑒於生意賠得太大,既沒錢,也沒人了,回本都回不了,孔有德、耿仲明經過短時間的思想鬥爭,決定去當漢奸,投靠皇太極。

  其實這兩個人投降,倒也沒什麼,關鍵在於他們曾在孫元化手下混過,對火炮技術比較了解,且由於一貫打劫,卻在海上被人給劫了,很是氣憤,不顧知識產權,無私地把技術轉讓給了皇太極,從此火炮部隊成為了後金的固定組成部分。雖說孔有德、耿仲明文化水平不高,學得不地道,造出來的大炮准頭也差點兒,但好歹是弄出來了。

  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們辛苦折騰半年,弄回來的本錢,連同家屬,都被明軍趕進海裡喂魚,虧了老本,所以全心全意給後金打工,向明朝復仇。

  一年後,他們找到了復仇的機會。

  除錦州、寧遠外,明朝在關外的重要據點,大都是海島,這些海島有重兵駐守,時不時出來打個游擊,是後金的心腹大患,其中實力最強的守島人,叫做尚可喜。

  之前我說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是山東老鄉,且全都是挖礦的,現在孔有德決定改行挖人,勸降尚可喜。

  一邊是國家利益、民族大義,一邊是老鄉、老同事,尚可喜毫不為難地作出了抉擇——當漢奸。

  當英雄很累,當漢奸很輕松。

  第二個是好結果,經過這件事,崇禎清楚地認識到,關內的軍隊,是很廢的,關外的軍隊,是很強的,所以有什麼麻煩事,可以找關外軍隊解決(比如打農民軍)。

  山東的叛亂是個麻煩事,但要看跟誰比,要跟西北比,就不算個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