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書庫 歷史軍事 重生明末當皇帝

第326章:揮師北麓

重生明末當皇帝 夏烽原 2279 2024-03-17 21:38

  

  攻占了吐魯番盆地的明軍,面臨著兩個選擇,一個是繼續往莎車方向進軍,進而徹底掃滅葉爾羌汗國,一個是直接攻向天山北麓,向准喀爾盆地發動進攻。而另一路明軍,則順利的攻占了敦煌,從那裡可以直接進攻青海。

  這年頭的青海,還是一片茫茫大草原,不像後世那樣到處都是沙漠,西北的生態普遍要比後世好得多。

  西北的異族沒有太強的農業生產能力,對自然的開墾能力自然是比較差的,破壞力倒不是那麼大。但是他們對自然的抵抗力就差了,一旦人口增長到養不起那麼多人的時候,要麼是靠內部矛盾來消耗人口,要麼就是通過外部矛盾來消耗人口。

  內部矛盾爆發的時候,就是相互之間打來打去的。靠外部矛盾消耗人口,一般都是向關內發動劫掠。

  葉爾羌汗國此時就有點人口過剩,加上阿不杜拉向把內部整合了起來,結果就是到處擴張。

  葉爾羌汗國如今撤退到了莎車,離吐魯番盆地已經足夠遠的了。而准喀爾盆地就在天山北麓,與吐魯番盆地就隔著一座天山山脈。

  盧像升就這個問題召開了作戰會議,會議結果一致認為葉爾羌汗國暫時可以不予理會,直接攻打准喀爾部才最為穩妥。

  因為葉爾羌汗國太弱了,在明軍面前根本就是被秒殺的戰五渣。在這樣的情況下,反倒是天山北麓的准喀爾部目前對明軍威脅比較大。如果明軍主力前往莎車對葉爾羌汗國窮追猛打,准喀爾部在後面捅了明軍菊花怎麼辦?到時候明軍首尾難顧,萬一後勤補給被准喀爾部切斷,那豈不是要在這滿地黃沙的西域喝風吃沙?

  而且進攻天山北麓,明軍後勤補給不用怕被切斷。

  此時天山的積雪正在融化,被積雪所堵塞的道路用不了幾天就能完全暢通,也正好合適向天山北麓發動進攻。

  盧像升考慮了一番參謀部的建議之後,直接拍板同意了這個作戰方案,隨即集中主力。向天山北麓發動進攻。

  

  在准喀爾部看來,明軍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向北進攻的。因為明王朝安安生生的過日子好多年了。准喀爾部也沒去招惹明王朝,一般情況是不會遭到明王朝攻打的。

  只不過接下來明軍很生動的給准喀爾部上了一課,讓他們徹底意識到了,這樣的風格是已經是陳年的觀念了。

  僅僅在明軍攻占吐魯番五天之後,明軍主力就悍然對准喀爾部發動了無比凶猛的進攻。

  在隆隆的炮聲之中,准喀爾部在天山北麓構築的簡陋防線,如同窗紙一般被明軍輕松捅破。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猛烈的火炮打擊的准喀爾部,在一發發從天而降的炮彈面前被嚇破了膽,那些簡陋的工事也被迅速摧毀,明軍毫無懸念的突破了准喀爾部的天山防線。順利攻入北麓准喀爾盆地。

  明軍攻打准喀爾部,根本不需要什麼宣戰,因為明軍已經打出了收復西域的旗號,而對自然沒有什麼抵抗能力的游牧民族,又是農業文明的死對頭,所以無需廢話,直接打了再說。

  這年頭又麼什麼聯合國,更沒有發達的通信手段,總總不文明的戰爭暴行經常公然發生而無人譴責。

  大明攻打准喀爾部,自然不用向什麼聯合國報備。這年頭大明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朱由校雖然相信一定程度的仁義禮智信可以治理國家,但卻也不會天真的以為,可以用那些美德去感化那些游牧民族。這些游牧民族因為對自然的抵抗力很差,沒有足夠食物的時候就要消耗人口。不是內部消耗就是外部消耗,所以更像是野獸。中原農業文明則不同,因為土地可以產出更多的食物,進而可以擁有更多的人口,才得以發展出更有人性和文化的文明。

  對付這些游牧民族,先把對方打趴下再說。然後才有可能指導他們建立一套新的秩序,就如同明統區內的那些蒙古牧民,如今的新模式生產模式下,不用到處游牧,每戶牧民分配到了大片的草場,個人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時與大明商品經濟全面接軌,草原上的牧民可以用原材料換到糧食,而多余的人口要麼被****消化,要麼進入大明的城鎮當工人,就不會出現因為糧食不夠而到處劫掠的現像。

  以德服人,前提要人家聽得進去。所以武力是前提條件,等對方被打趴下了,對大明產生了畏懼心理的時候,再用道德去對待這些異族,這些異族就會如同中了大獎一般舉雙手雙腳贊同,這個時候才會感恩戴德、心服口服。

  所以對於准喀爾部,以及葉爾羌汗國都是先打了再說。

  顯然准喀爾盆地的人口密度要比葉爾羌汗國大得多,因為准喀爾盆地沒什麼沙漠,當然准喀爾部作為一個蒙古部落,在局部人口密度上還是不如葉爾羌汗國,葉爾羌汗國主要是地域比較大,但沙漠地帶比較多。准喀爾部在生產力方面是不如葉爾羌汗國的。歷史上,准喀爾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在吞並了葉爾羌汗國之後,從吐魯番盆地獲得了手工業、農業之後,才使得實力大大增強,從而才和滿清叫板了起來。

  准喀爾部在明軍入侵的同時,立即奮起反抗。那些牧民跑路也比較干脆,騎上馬直接就能撤退。准喀爾部一面組織人員撤退,一面組織反抗力量,不斷向明軍發動襲擊。(未完待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