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七年三月五日。
時光如箭,轉眼之間就過去了六年,青春少女的鬢邊出線了銀絲,少年們留起了胡須,原本跳脫的性子,也變得沉穩,似乎什麼都沒變,大清門依舊巍峨聳立,帝後們依舊是每年三月初起駕去圓明園,三月份,江南的梅子已經結了青澀的果實,北國卻還是春意初萌,前門大街上人頭攢動,道路的兩邊種滿了柳樹和梧桐樹,紅牆黃瓦掩映之下,分外好看。
前門大街比之前的擴了一倍還不止,這是順天府的手筆,為了把京師弄的整潔美觀大氣些,這種事情被許多讀書人稱之為勞民傷財,為什麼要種樹擴道,起因還是因為昔日光緒皇帝登基大典上。
光緒皇帝登基大典,各國特使前來觀禮,日本特使富田洋之看了北京城的市容市貌之後,回去在“朝日新聞”報紙的頭版發表了《訪清紀實》一文詳細的描述了一番:
“……清國雖然號稱是亞洲第一大國,可單單從他們首都的衛生程度來說,實在是連大阪鄉下的一個鄉鎮的整潔度,那都是不能相比的,大街上到處都是垃圾和馬糞,還有許多死了小貓小狗,甚至有時候還會有凍死餓死身上紫青的棄嬰,臭不可聞,蒼蠅和蚊子漫天飛舞,每年大約死在傳染病上的人不計其數,甚至有傳聞,清國之前的皇帝也是死在傳染病上……不知道是否屬實……每個商戶只管自己門口的潔淨,卻對大街上的垃圾視若罔聞,前往四方館的建築還是可以觀賞的,但是街道卻是十分擁擠,每個人的衣服都是肮髒無比,清國人的腦袋上,我觀察了一下,經常爬滿了虱子,實在是令人作嘔……除了清國皇帝的宮殿還算是完整氣派之外,別的地方永遠是破破爛爛的,不由得讓我懷疑,清國的財政收入都去了哪裡,難道都供給皇室用來揮霍了嗎?我聽說清國正在准備修建到東北盛京的鐵路,這完全是為了方便清國的皇室去東北索要人參貂皮和祭拜祖先,其余的作用,大約是一點都沒有的。”文章的最後非常容易得挑起中國人的怒氣,“不重視人民的要求,只顧及自己的享樂,大肆發展軍備,這樣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遠遠不能和我們尊敬的天皇之國相提並論。”
有識之士倒是頗為認同,一來是不少人在改造工程之中做工,有了出息,二來麼,順天府招收了許多打掃衛生的差人,維持道路秩序的衙役,還成立了一個建設署,把西洋留學回來的學建築的人一股腦兒的都收羅起來,這些人中西貫通,用西洋的法式,中國的樣式來建房子建橋梁,十分美觀堅固,一時之間各地又紛紛效仿,留洋回來的建築師們供不應求,除了一些人會進工部和交通部當差之外,在外頭的薪水,大約已經在一千多銀元一年的水准之上了,還有提成。
如此整治了幾年,果然京中風貌大改,舊時髒亂差的局面一掃而空,雖然不至於說是家家戶戶花團錦簇,但是干淨整潔,還是不錯的了。為了堵住外國人的嘴,寶鋆特意坐了敞篷的馬車,邀請各國使節到處瀏覽參觀,想著總有一句贊揚的話吧,別人倒是猶可,只是日本大使又不鹹不淡的說了一句,“清國人只會搞這些面子工程,卻不會給民眾福祉。”又是氣的寶鋆吹胡子瞪眼的。之後各國又流傳出“清國人不把銀錢投入在軍備之中建設,怎麼和各國爭雄?看來也只是如同豬一般,體型龐大,卻是沒有武力,只能是任人宰割了。”
還有大清日報給當政者出頭了,這一日,頭版署名為求真的文章《中外之比較》在大清日報上發表了:
“查近來謠言甚多,有指摘改造京師之不妥當者,若是真心提建議,倒履相迎,若是挑刺者概不理會,同治元年以來,洋務之政甚多,正如日本國大使之前所言,利民者甚少?這可為真乎?蓋有無業之貧民,投身改造環境之工程,得了薪水,又因努力肯干,掌握了修建之技術,工程完結之後,就進建設署當差,此乃利民也。洋灰廠因改造工程而擴大產能,需要招工,無業者又有薪水,有了薪水,自然就去消費,其余百行百業又可以收益……如此一發而動全身,不僅百姓受益,稅收銀子也能多收些,而收了稅收又可以把錢拿出來,放於建廠、鐵路、官道、等等行業,如此又可以帶動百姓就業,豈能曰不善乎?”
“……環境一美,人心安定,這又是一善也……本報奉勸日本國大使,還是老老實實干好自己的差事較好,我天9朝上1國富有四海,無所不有,花一些銀錢在讓臣民幸福之上,九牛一毛也。”最後還加了一句,諷刺日本國,“日本國彈丸之地,小國寡民,何須如此費力建設海軍,舊年聽聞舉國之力要購買軍艦,還需國民捐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