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別開了(下)
當王勝帶著一批人安全的回到了無憂城的時候,直接引起了軒然大波,轟動的效應甚至一度壓下了天子分封諸侯的消息。
御寶齋轟動了,無憂城轟動了,整個天下都轟動了。御寶齋和王勝合作的千絕地的修行基地,完成了!
特別是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總共六十多人晉級,其中五重境以上接近四十個,這樣的效率,直接讓所有聽到這消息的宗門全都發了狂。
這要是自家宗門獨占的話,得培養出多少個高手啊?
雖然一路上王勝已經足夠小心了,但那麼大的隊伍中有照顧不過來的地方,前後至少有七八十個工匠和護衛死在了千絕地當中。這對於一支數百人的隊伍來說,傷亡率的確不小。
可是,如果只是付出這麼點代價就能建造一個基地的話,那就算是再付出一倍也值得啊!在有些家主宗主的心中,這樣的犧牲簡直是再正常不過了。
各方開始琢磨著如何開出足夠的價碼拉攏王勝,拉攏王勝的那個護衛,各方的頭頭腦腦想的頭發都要白了。
這邊各方因為千絕地的營地完成而瘋狂,那邊王勝卻因為天子分封諸侯而驚呆了。
皇家的動作也太快了,這才多長的時間啊?王勝估算著怎麼也得一年左右才能完成的大禮儀,皇家居然硬生生的在九個月的時間內就做到了這麼大?
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了?皇上變成了天子,八大家族變成了八大諸侯國,宋國、唐國、史國、邱國、戴國、夏國、甘國、馮國。此外,王勝現在所處的無憂城,竟然也變成了無憂國。
還是原先的待遇,還是原先的承諾,各方都承認無憂國的超然地位,但也僅限原先的無憂城一城的範圍。不過,城主變成了國主,的確是好聽多了。
不光是各大家族變成了各個諸侯國,連原先的那些宗門也都不甘示弱,全都成了諸侯國的一份子。
可惜的是,不管是隱世宗門也好,還是現世宗門也罷,因為之前他們存在的基礎是宗門,是各種修行秘籍和修行方式,而不是掌控大批土地和人口,導致這些宗門變成的諸侯國,地盤全都比較小。
地盤小就意味著在封爵上爵位就比較低。八大諸侯國現在只有宋國一家是宋國公,其他都是國侯,至於這些宗門轉變的諸侯國,則全部都是伯爵。哪怕他們宗門內高手再多,可沒有地盤沒有人口,天子再怎麼樂意,那些國侯們也要打壓。
僅有的幾個提升爵位的辦法,一個是和天子保持良好的關系,並表現出足夠的誠意,天子可以封侯甚至封公。可這種方法有效是有效,但並不能幫助諸侯國擴大地盤,哪怕封了公,也就蝸居在那麼一兩座城三四座城裡,和八大諸侯國每一個都方圓幾千裡的國土根本沒辦法相提並論。
另一種方法,就是立功,幫天子討伐不臣。可是,現在大家才剛剛接受分封,正是在拍天子馬屁的時候,誰會不臣?
也許這就需要點小技巧,給一些實力弱小的家伙“炮制”一些不臣的證據,然後大家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大軍壓境,將不臣之國上下剿滅。天子獎勵攻擊封爵的同時,還能順理成章的吞並不臣之國的領土,擴大地盤,一舉多得。
這種法子,誰想不到?都是千年的狐狸,誰也別玩這個聊齋。不過,也就是現在短時間內還能保持著平和,時間長了,總有不平衡的人出現,然後就會戰亂四起。
當年周天子分封諸侯之後帶來的是什麼?春秋戰國。春秋無義戰,戰國更不用說,名字就說明了一切。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前前後後打了多少年,最後還是秦統一六國,才算完結了諸侯爭霸。
這就是個大陽謀,皇家只要牢牢的控制著自己的地盤,控制著自己的軍隊,默默發展,假裝不干涉,各方諸侯國總會打的一塌糊塗。
為什麼李老太監一聽到王勝說的法子就激動,為什麼皇上一聽到這法子馬上就覺得機會來臨,說白了,這本來就是皇家借助王勝的提議給各大家族挖的一個大坑。
王勝的目的,不過是想讓各方亂一點,小小的陰謀卻被天子和那些讀書人發揚光大到了一個陽謀級別,堂堂正正的讓各大家族和各大宗門入局,王勝自愧不如。搞陰謀手段,王勝遠不是這些老奸巨猾老謀深算的家伙們的對手。
感嘆過之後,王勝才知道了另一個消息,宋家也願意開放宋家的營地給各方,讓各方派人進去修行。可以說,這是直接和御寶齋新建的這個營地競爭。
“陰謀!”王勝不假思索的給定義道:“誰信誰傻!你放心把你家高手送進去任人宰割的話,就盡管去宋家的營地。”
“誰說不是呢?”呂溫侯這邊擺出了最盛大的架勢招待著王勝,剛剛的這個話題也是在這裡說起的:“不過,宋國公已經以國公名義發誓,宋國絕不會在千絕地那個營地裡面耍花招,要各方放心派人。”
王勝並不在意有更多人進千絕地修行,但王勝很不爽宋弘德的前後做派。宋家想靠著這個來爭取各方的合作和諒解,王勝才不會讓他如願。
“你現在能把我的口信讓尊敬的宋國公聽到嗎?”王勝衝著呂溫侯直接問道。
“努力一下的話,可以!”呂溫侯這段時間也沒荒廢,這種要求,他還是能夠做到的。
“那就幫我給宋國公送一個口信。”王勝笑眯眯的衝著呂溫侯說道:“宋家那個營地,還是別開了。”
“你確定?”呂溫侯一臉的詫異表情,同時又帶著一絲驚喜問道。宋家的營地不開,御寶齋的這個就是獨一份,對御寶齋來說,是天大的好事。
“我確定。”王勝點了點頭:“告訴他,順便告訴其他勢力,別管哪家人,宋家那個營地,進去一個死一個。勿謂言之不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