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知道‘五修真君之墓’,以及白玉獅子四修後,宋書航已經在懷疑‘六修尊者’和七修尊者間有關系。
但現在,七修尊者如數家珍一樣,指點著宋書航幾人在古墓中前進。一路開始劇透,這裡有陷阱啊,那裡藏著寶物啊……這都算什麼啊?
這就像是正准備要玩一款經典的單機游戲,沒玩前卻先看完了攻略,結果發現正式玩游戲時,一點都沒有意思了啊!
宋書航等人的狀態就是如此。
原本很刺激、驚險的古修遺墓探險,現在卻變成了旅游觀光看風景。
托七修前輩劇透的福……宋書航等人倒是收獲了些小東西。
楚楚收到了一支‘破魔矢’,跟符寶一樣,一旦激發出來,擁有接近五品級別的殺傷力。
魚嬌嬌得到了一枚水系‘龜珠’,佩帶在身上能保持身體濕潤。這讓魚嬌嬌在陸地干燥環境生活時,能省去經常用法術保持身體濕度的過程,節省很多法力。
李音竹得到一枚炸彈狀的東西,只要一扔出去,就能爆出一團劇毒之霧。
這些東西並不是‘六修尊者之墓’本身擁有的寶物——怎麼說也是個尊者之墓,裡面的寶物,不可能是這些低階的小玩意。
這些寶物,都是以前進入古墓探險的修士,在古墓中發生意外後,遺落在古墓中的東西……
而宋書航——得到了一本劍術秘籍!
渴望已久的劍法秘籍!
不是大路貨的那種。
其名為《聖光劍術》。
聽名字……感覺不符合華夏修士的風格。
“這是本不錯的劍法秘籍,風格堂堂正正,正面威力不錯。一共六式,二品一直使用到四品都沒問題。”這是七修尊者對這本劍術秘籍中肯的評價。
然而有個小問題——這〈聖光劍術〉不是華夏本土出品的東西。
而是源自於古時,西方聖堂騎士的劍術。流傳到華夏後,經過了一位修士高人的修改而成。
劍術保留了西方聖堂騎士的劍術風格和特色。
說好聽點,這叫‘中西結合’的劍術。
但事實上,這種風格的劍術並不適合華夏劍修。
宋書航翻開《聖光劍術》第一頁時——第一式:聖光斬惡劍。劍訣:聖光啊,那個邪惡看起來值得一戰!
再翻一頁,第二式:聖光十字劍。劍訣:可敬的對手,為榮耀而戰!
尼妹,這是什麼玩意?
這本劍術是不是走錯劇本了?
宋書航有種想將這本劍術撕碎的衝動。
但回想了一下後,最終他還是將這本《聖光劍術》收了起來……好歹也是本劍術,如果真的有空的話,就隨便練練。
而且這《聖光劍術》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這劍法煉成之後,能長肌肉。
長肌肉就能從側面帶動修士體質的提升。
大不了當它是練體功法了。
……
……
一路上,‘七修牌古墓攻略指南’不斷的劇透,讓宋書航等人避過了大量的陷阱、輕易的走出了一個個迷宮、離開了一個個潛伏的危機。
果然,這個‘六修尊者之墓’是你家開的對吧,七修前輩?
宋書航敢保證,只要跟著七修前輩,一路通關到古墓最深處毫無問題。
但是,七修尊者這個劇透黨,沒能從頭劇透到尾。
在穿過古墓最外圍的區域後,正式進入‘真*古墓範圍’時,一共七條叉道出現在宋書航等人的面前。
楚楚:“有七條分叉路。”
魚嬌嬌:“選擇哪條路?”
宋書航望向七修前輩:“前輩,怎麼走?”
“咳~~雛鷹總要離開巢兒,振翅高飛。在人生的路上,你們也不能一直依賴著長輩,是時候自己做出選擇了。”七修尊者一臉嚴肅道。
宋書航說道:“好吧……我們怎麼選,投票或是扔樹枝吧?”
楚楚:“扔樹枝吧,扔票很麻煩,因為有七條通道。”
魚嬌嬌:“贊同,扔樹枝吧。誰運氣好誰來扔。”
李音竹抓著宋書航的衣角,不發表意見。
宋書航默默抬頭:“我就算了。”他可是經常會遇上不幸的男人啊。能活到現在都是奇跡。
“我說,為什麼一定要扔樹枝啊。前面七個叉道的話,這個時候不是應該分散開來,每個人選一條路走嗎?”一旁的七修尊者忍不住提醒道。
宋書航是個懂得尊重前輩意見的人,於是他對同伴們道:“分開走?”
魚嬌嬌:“好吧,那就分開吧。”
楚楚:“那就分開走吧,但其實我感覺分開來挺傻的!就像恐怖電影裡的劇情,每次主角和配分在危險的環境中分散開來時,總會有配角要領便當。明明一起走時……可以相互照應來著。”
宋書航:“……”
七修尊者:“……”
****************
最終,宋書航一行人還是分開,各自選了一條分叉之路。
畢竟,這是‘人形攻略指南’七修尊者的提議——大家都知道七修尊者和這個‘六修尊者之墓’有聯系,他的意見還是要引起重視的。
楚楚選擇了第5條路,她回頭望了眼李音竹,然後一頭鑽入叉道。
魚嬌嬌選擇了第2條路。
李音竹選擇了第1條路,進入前她依依不舍的望了眼宋書航。
宋書航則選擇了第7條路。
四人的身影消失在叉道通道之中。
白玉獅子四修舔著爪子道:“四人都進去了。”
七修尊者道:“那我們也進去吧,四修,注意照顧好書航小友幾人,別讓他們玩脫了。上回在‘五修真君之墓’裡,三浪道友就玩脫了,差點丟了小命。”
四修:“我感覺像三浪那樣作死的人,世間少有的。”
七修尊者:“有備無患,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況且……書航小友也是九洲一號群裡的成員。前幾天我上線窺屏時,群裡道友正討論他的道號,其中有一個道號叫霸刀宋三。這道號讓我一下子就想起三浪了。防著點。”
白玉獅子四修:“有道理,就多關注他們。”